牛气冲天的中国植物肉市场,在牛年里还有多少吸金机会?

时间:2024-03-13 16:22

导语

文章来源: Foodaily每日食品 作者:Archur

农历新春将至。在2020炙手可热的国内植物肉市场,又将在浓浓年味中迎来牛气冲天的一年!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中国植物肉市场规模2023年将达到130亿美元。在去年公开披露的6起植物肉融资事件中,5起融资额均破千万,展示出植物肉赛道的勃勃生机。

在产品端,植物肉开始从餐饮快速扩展到零售渠道,各种适合日常饮食的包装产品喷薄而出。

当植物肉从餐饮转向零售,直面亿万消费者的检验时,产品的开发难度是否会增大?在植物肉饮食习惯尚未建立的中国,品牌靠什么打动消费者?要想在强手如林的植物肉赛道上立足脚跟,植物肉品牌还需要苦练哪些内功?

从B端到C端,植物肉市场渐入佳境

如果将2019视为中国植物肉元年,那么2020堪称遍地开花,热浪翻滚。

一面是以星期零、Hey Maet为代表的新锐品牌获得资本的格外青睐,带动融资额度如火箭般急速蹿升;另一面是众多餐饮品牌频推新品,在国人尚未“健全”的植物肉认知上跑马圈地。
 
 
形势一派大好。中国植物肉市场真的高枕无忧了吗?当然不是!

众所周知,全球疫情正在不断强化国人的健康饮食意识,益普索在《2020人造肉中国趋势洞察》中指出:86%的消费者在疫情影响下将改变肉制品消费习惯,其中21%的人打算用其他蛋白质替代动物肉制品。而要让植物肉成为每天习以为常的饮食,不仅要拥有与动物肉相似的逼真口感,还要丰富产品类型,贴近日常饮食场景。这既是当前植物肉产业的瓶颈所在,也是品牌破圈,站稳市场的关键。

已在餐饮端经营数年的植物基新锐品牌植爱,2020年4月开始推出面向消费者的西餐和中餐类包装产品。至今已经建立起8大品类20余款口味的产品家族,在国内市场中牢牢占据核心位置。

与国内其他植物肉品牌相比,植爱的零售型产品明显要丰富许多。从中式春卷、大包、水饺,到西式的鸡块、意面、汉堡,以及新近推出的帕尼尼,囊括了典型的方便餐饮食品。


植爱瞄准高线城市的白领和家庭消费者,倡导“弹性素食、追求时尚、绿色生活”的饮食理念,以“美味、方便、健康”作为产品设计原则,产品款式和口味满足中国人的日常饮食需求。

此次推出植物肉帕尼尼,主打早餐、间餐和夜宵场景。为了让产品能够吸引三明治爱好者,植爱在选料与工艺、营养设计,包装,口味上均做足了功夫:

首先,甄选非转基因优质大豆,通过膨化挤压工艺,提取出大豆拉丝蛋白,再以重组技术还原动物肉质构特征,制成植物蛋白肉。其次,将植物肉中的脂肪含量调整至0.39%,与普通猪肉相比,脂肪含量减少99%。高蛋白、零胆固醇、低饱和脂肪,拥有近乎理想的营养表现。再次,萌趣十足的便捷型包装在货架上颇为吸睛。易撕封口,可直接微波加热;100克单份包装,兼顾正餐、间餐等不同饮食需求。最后,植爱为帕尼尼设计了黑椒和照烧两种口味。松软香热的面饼,搭配黑椒香气,或者鲜香馥郁的照烧味道,令人闻之心动。


帕尼尼(Panini)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从最早的肉+芝士、番茄、芝麻的简单组合,历经全球各地饮食风俗的影响与改良,今天已经进化成各种食材优势互补,巧妙搭配的创意载体。除了馅料丰富,帕尼尼还拥有两大特点,一是面包中加入大量麦麸,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同时显著降低热量;二是烤制后的面包具有松软酥脆的口感。

作为意式美食的代表之一,帕尼尼在国内拥有众多粉丝。植爱率先推出植物肉帕尼尼,旨在吸引那些热爱域外美食,同时又兼顾方便与健康的新生代人群。

美味、健康、环保……
植物肉该用什么打动消费者?

与植物肉产业热火朝天的局面相比,中国消费者似乎更显理性,更加“沉着”。人们选购植物肉的原因,不外乎其拥有较高的蛋白、不含胆固醇等健康的理念,以及满足一部分好奇心。但这些要素显然不能成为吸引消费者多次复购,养成日常消费习惯的必要条件。

必须承认:在拥有千年豆制品食用历史的中国,想让人们短时间内接受一种主打植物基概念的新食物,难度非常大。尤其当这种食物又是以大豆为主原料制成。

摆在植物肉企业面前的世纪难题,已经不再是如何调配出惟妙惟肖的动物肉口感,也不是让产品的营养配比与售价表现出最强竞争力,而是如何让消费者从心里真正接受植物肉的饮食理念在每天或每周的食谱中为它留出一个位置。

要想走进消费者的心,首先要征服他们的胃。从简单的现场试吃升级为美食、生活新理念的言传身教,成为国内众多植物肉品牌最主要的营销内核。

2020年4月,星巴克携手Beyond Meat和OATLY发起“GOODGOOD星善食主义”行动。活动现场,观众可以品尝同步上市的植物基新品,体验可降解餐盒、可回收材料制成的周边商品。另外,通过淘宝直播,倡导消费者积极探索“对自己好,对地球好,让好变更好”的环保生活方式。


9月,STARFIELD(星期零),在深圳华润万象天地举办了一场可持续秋日限定市集。活动以“Less is more少即是多”,通过循环可回收的公益活动,向公众传递一种可持续且有趣的未来生活方式。


对于C端产品亮相不满一年的植爱来说,要想在强手如林的植物肉市场中站稳脚跟,获得大众认知,更需要精准定位与持久战力。植爱在公众面前的首次亮相始于去年6月6日,上海外滩的枫泾集市。人流熙攘,烟火气息萦绕的集市上,植爱产品与众多初创品牌、网红美食一同直面大众,获得沪上粉丝的首肯。2个月后,植爱又在思南公馆参加了第2次集市活动,同样种草无数。


从8月8日开始,植爱联合众多演艺明星,连续举办近百场直播,大幅提升了品牌曝光量,在国人心中建立起牢固的品牌形象。

11月4日,植爱与That’s Shanghai举办“植爱植物肉千卡挑战”主题活动。上海滩5大知名网红餐厅(Green Friday、Jing Alley、HLK、Tomatito、SIP)悉数参与。活动中,每位餐厅主厨用植爱植物蛋白肉制作创意料理,由特邀嘉宾进行感官评分。现场观众在大快朵颐的同时,感受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次跨界活动,植爱探索与其他食材和品类的结合点,拓宽消费者及市场对植物肉的想象边界。利用That’s Shanghai的媒体宣传优势,在官网、微信、社群、Facebook等多个新媒体渠道进行宣发联动,又一次向申城消费者彰显品牌价值主张。

12月12日,植爱赞助“变革之源”第四场慈善音乐会,为现场数千名崇尚新生活理念的高知人群近距离展示植物肉的魅力。

正是这些密集的营销,短短8个月,植爱品牌已为国人熟知,而其所倡导的“Less Meat Better Life”的生活理念,也随着一款款美味植物肉,刻在万千消费者的心中。

由此可见,在2020年,各大品牌都向公众传递着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并将植物肉与新生活理念巧妙链接。
 
产品、营销、供应链控制,
拳拳到肉的植物肉赛场上,
哪些才是品牌硬实力?
 
据了解,2020年,国内成规模的植物肉专营企业超过10家,而推出含植物肉产品的品牌则多达数十个。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植物肉红海中,成立仅5年的植爱母公司必斐艾已在电商、零售、餐饮三大渠道皆站稳脚跟,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全渠道型”植物肉企业。植爱究竟靠哪些绝技,在拥挤的赛道中脱颖而出呢?
 

1、智能工厂与完备产线,为产品开发铺平道路

必斐艾斥资7亿元在国内建设了占地500亩的标准化食品园区,拥有涵盖植物肉、奶酪、披萨、帕尼尼、冷冻调理包、火锅底料、中西式酱料、高端肉类和海鲜食品深加工等共计15条产线,日最低产量高达350吨。

必斐艾引进欧洲自动化生产设备,在15万平米厂房内打通物联网,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了产品全程追溯。

2、三地协同研发,把脉国人饮食偏好

植爱拥有强大研发团队。在美国旧金山,植爱与战略技术合作伙伴,共同将欧美先进的生产工艺、研发模式和产品测评体系引入国内;设在新加坡的应用中心主攻蛋白原料和拉丝技术;在中国,植爱与顶尖大学合作,深入研究优势农产品的应用潜力和加工特性。

多地协作的研发模式,让植爱不仅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开发出覆盖大众日常饮食的丰富品类;而且得益于成熟的消费者测评模式,植爱准确把握中国人的饮食偏好,产品的风味口感与食用体验均有上乘表现。

3、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多渠道渗入百姓生活

自2020年4月开辟电商渠道以来,植爱不断加大线上布局,除了开设天猫和京东旗舰店外,2020年10月先后入驻天猫超市和京东自营。此外,植爱积极开拓专业生鲜渠道,如今已接入盒马、淘鲜达、苏宁易购、京东到家、美团买菜、叮咚买菜、两鲜等生鲜电商,实现产品从仓储到餐桌“最后一公里”的超短链接。

在线下,国内主流新零售渠道均已与植爱建立合作关系,包括大润发、欧尚、苏宁家乐福、成都伊藤洋华堂、G-Super绿地优选、久光鲜品馆、高岛屋、APITA雅品嘉等。据悉,植爱联动多家新零售系统布局“未来食品专区”,共同打造专业植物肉展示品牌形象店。此外,植爱通过跨界快闪形式在多地实现消费者触达。去年9月22日,植爱与本地2家西式餐饮品牌合作,在成都开设“未来肉汉堡”快闪店,主推植物肉鸡块和植物肉汉堡。快闪店模式为植爱开拓线下新渠道提供了参照。


4、初步上市便屡获殊荣,赢得业界高度肯定

2020年6月,植爱母公司必斐艾 CEO接受《21世纪商业评论访谈》专访,揭秘了植爱植物肉的“健康野心”。必斐艾食品有限公司被授予“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荣誉称号,获得2020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榜第6名,进入替代蛋白领域的20强榜单。并在2020TBI杰出品牌创新奖中,植爱获得最具投资价值品牌,作为潜力无限的“后浪品牌”,可谓是前途无量。
 
蓄势待发,迎接下一个巅峰

2019年,国内证券市场设立植物肉概念板块。随着植物肉赛道日益火爆,2020年以来,该板块市值一路攀升,及至8月31日达到历史最高点。目前整体板块指数仍在中高位徘徊。


植物肉股价的牛势反映出社会与资本的乐观心态,但呼吁谨慎乐观者也相当众多。去年11月,第一财经的一篇评论用“产业仍小众,技术处瓶颈”十个字如是展望植物肉产业。最大的担忧来自2点:一是标准、法规缺失让行业发展难以形成合力;二是消费者认知度与信任度有待提升。令人欣喜的是,去年12月29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导制定的《植物基肉制品》(T/CIFST 001-2020)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它为植物肉产业走上规范之路奠定了基础。

毫无疑问,植物肉的发展还需要充分的市场沉淀。资本涌入能够帮助行业快速积累人才,提升技术含量,加速迭代产品。

消费升级始终是国内植物肉发展的最大背景。不管新锐势力如何各领风骚,食材更多样,营养更均衡,口感更逼真,场景更细分则是植物肉产业永葆活力的不二法则。

早春2月,植爱又将推出植物肉派(新奥尔良风味),为其琳琅满目的产品家族再添新力量。中国植物肉能否讨得牛年彩头,继续牛满乾坤?

本文经授权发布,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蓝鲨消费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