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文章来源:融资中国 作者:融资中国图片来自"原文"
卫哲和朱海龙私下有个约定,每个月,两个人都要喝顿酒。
这顿酒的内容,不仅是日常联络感情,还会讨论嘉御最近一个月的大小事务,从募资、投资、企业赋能和项目退出,到更深层面,还有团队、体系和机制的建设。
这顿酒,一喝就是10年。
酒中乾坤,对于卫朱两人来说,是既有目标,也有危机感。这可能是对两个人状态最好的描述。
在过去十年,两个人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其中,需要不断的协调一致。要保持一样的节奏,最根本的核心在于,对“真相”的承诺。
什么是嘉御的“真相”?
从最简单的层面看,就是共同的愿景。
嘉御从2011年启程出发,到今年,刚好是第十年。不同的定位,不同的脾气秉性,为嘉御创造了一个黄金十年。一个巧合是,两个人的英文名都是David,但在嘉御内部,没人这样称呼他们。对卫哲,大家张口闭口喊他“老卫”,对朱海龙,则亲切地称之为“龙叔”。
在“老卫”和“龙叔”的带动下,嘉御不断升级迭代,逐渐组成了内部的生态体系。
从成绩直观地看,160亿规模、百余家企业,嘉御前10年投出的100家企业总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击中30余家独角兽项目。其中不乏思摩尔国际、安克创新、泡泡玛特、锅圈食汇、传智教育、大普通信等独角兽项目。
如果将眼前的荣耀视为唯一的目的而停滞不前,则会妨碍组织长期发展。不同于其他机构,嘉御是极为典型的企业家CEO型投资机构,在投、管两个方面,嘉御注重长期价值,而非执着于短期事件。
而将“管”提前到“投”前开始进行,这种反其道而行的做法是嘉御最大的亮点,也是嘉御十年来一直坚持的事。“这么做的目的在于把对企业的投后管理、投后赋能改为投前咨询、投前赋能,不断地提升资本以外的能力。在投前就注重企业的运营提升,提供免费、专业化的战略咨询以获得企业为我们独家创造的投资机会,近百个投资案例中,超过80%都是在企业不在融资状态时获取的。”
这也使嘉御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VC/PE市场中,独树一帜地实现了差异化战略。
卫哲在投决会时也常说“还是要侠义一点,哪怕不投,该帮的还是要帮。”从结果看,这促成嘉御投后管理前置的基因,从更深层看,提前介入企业运营,让投资也更具备确定性,这是一种双赢。
如果说内部的繁荣和“侠义”,是嘉御走出10年的机要。那么开启下一个十年,嘉御还有什么绝招?做思想的开放者,抑或是做系统的执行者,两个David各有答案。
01
启程
“两虎”和三角形
在嘉御内部的分工上,卫哲偏向于基金方向的把控,而朱海龙则对整体投资负责。同样精彩的履历、同样都是企业家出身,嘉御这座投资大山下,能容下“两虎”吗?
在审视“两虎”相处之道之前,先将时间拨回2011年,卫哲决定再创业。
当时的卫哲,年富力强,有投行经验、干过零售,又做过电商,同时又统领过百人团队,有能力且野心勃勃。“不能把经验教训都浪费了”,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40岁再次创业,想要做一家比阿里巴巴更成功的公司,似乎不太可能。但投资项目的总市值超过阿里,更为可行。
决定创办嘉御后,卫哲想到了一个人——朱海龙。两个David的相识,还要追溯到2006年,当时,卫哲还在阿里巴巴掌管B2B业务,而朱海龙是好耶集团CEO,带领好耶整体保持每年近100%的增长,连续多年稳居中国网络广告代理第一位,使好耶成为中国领先的数字营销服务提供商。
工作原因,促成了两个人最初的交集。谈及对卫哲的第一印象,朱海龙表示,“当时觉得卫哲动脑子很快,人非常聪明,待人也真诚。”真诚的印象,为两人未来深入的合作埋下伏笔。
更紧密的联系后,两个David走得更紧,对相互的了解也逐渐加深。事实上,在正式加入之前,卫哲曾要求朱海龙以顾问的形式加盟嘉御,这期间,在朱海龙的力推之下,嘉御投资了两个极为重要的案子,一个是91无线,另一个是500万彩票网。
这两个项目对刚刚出发的嘉御显得极为重要,前者通过并购带来了高额回报,而后者也成功上市。“给基金挣了钱,自己也有种点石成金的感觉。”朱海龙笑着回忆过往,有了两个成功案例,为本是企业家出身的他铺垫了投资的信心,他决定“不能再这样打酱油了。”
根据当年的媒体报道,嘉御特意为朱海龙举办了欢迎仪式,十年前的朱海龙笑着说,“快乐工作的氛围是嘉御吸引我的原因之一。”十年后,他笑着回忆,“现在也是快乐工作。”
心情愉悦之外,两位企业家出身的投资人,如何相处、如何实现朱海龙一直提到的“补台不拆台”?首先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在嘉御内部,卫哲和朱海龙两个人的风格迥然不同,卫哲身上流淌着海派文化的烙印,时刻的西装笔挺、发型一丝不苟,传递着精致生活的绅士审美。而朱海龙——尽管他嘴上说“不要那么江湖”,但实际上,他为人颇有些侠义色彩,做事极为痛快、且不纠结。“龙叔”,内部的投资兄弟都这么亲切地喊他。
一个精英风格、一个大道化简;一个执着、一个谨慎;一个倜傥、一个潇洒,但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2012年底,卫哲写给投资人的报告中提及,“我和我的联合创始人,以及团队有一个梦想,先创造价值,再通过投资分享价值!”他表示,“开放、透明、分享、责任是我们基金坚持的四大价值观,无论是对投资项目,对我们每一个团队成员,还是对我们的投资人,这四大价值观指导了我们一切的言行!”
共同的价值观指引着“两虎”相互依存,并通过互补,促进组织和团队不断进步。
对外的投资中,两人不同的风格吸引了不同的创业者人群。卫哲曾笃定地说:“对我没有化学反应的创始人,一定对海龙有化学反应。”
对内的个人风格上,卫哲擅长To C和“卖货”,而朱海龙的拿手戏则是To B和营销。能力的互补,让卫哲偏向宏观方向,朱海龙则关注执行和落地。
除了一致的价值观和于内于外的完美互补,卫哲和朱海龙也在不断平衡分工。为了更好地促进效率并让个人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卫哲把握基金战略、思路、体系、迭代,投资的控制、节奏和调性则由朱海龙掌舵。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方向和速度,更需要各零部件之间的协作。朱海龙通过日常与投资团队的不断沟通,意在将组织的方针,顺利的传达到每一个投资人身上。从而承上启下,让团队统一思想。
如果谈到稳固,没有比三角形更坚固、稳定的形状。在嘉御内部,不仅有两虎,更有一个稳固的三角形核心团队。
第三个角就是孙林岚。未加入阿里巴巴前,卫哲曾在普华永道任职,正是这一时期,他结识了孙林岚。从1995年起,孙林岚在财务审计岗位历练多年,卫哲创办嘉御的第一时间,就拉上了孙林岚入伙。
十年来,共同的愿景,使他们相伴而行。即便卫、朱两人对项目意见相悖,通过孙林岚的第三个视角,也能最终找到一致的路径。
共同愿景和一致的路径,加速了嘉御的升级迭代和体系的建设。每半年,嘉御都会进行一次整体复盘,关注点包括业务和人。朱海龙正式加盟嘉御时,团队人数在10余人左右,十年后的今日,团队翻了一倍,保持在三十余人上下。
这种团队规模十分符合美元基金的风格——人员紧凑,充分讨论和决策,依靠集体力量,也承认个人能力。
一家新的基金就像创业,要成功活下去,因素很多。高死亡率是新基金的特点,团队磨合、投资决策失误、策略犯了错误,都可能会导致失败。想要跻身一线,更需要有独特的定位。最重要的是,要跟上时代的变化。
业内熟悉嘉御的都知道其投资风格极为显著,最令人称道的是其在互联网和消费领域的成功。事实上,一个品牌机构,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在强势领域投出标杆,才能在市场上立稳脚跟。
最初,嘉御投资的91无线被百度以19.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创造了当年互联网并购项目价格之最。这一案例,成就了嘉御的第一桶金。此后,在消费方面,嘉御投资了泡泡玛特、沪上阿姨、思摩尔国际、锅圈、如果新能源RENOGY等诸多独角兽项目,稳固了基金的特长,并以消费和互联网为根据地,开始向企业服务、科技等领域进行拓展。
在不断扩展能力圈之外,嘉御也守住“大本营”,坐标嘉里城,面向御翠园——这亦是嘉御名字的来由。扎根这间办公室,撸起袖子,卫哲投身投资行业已经十年。十年中,嘉御几经迭代,但不变的有两件事:办公地点和价值观。
从办公的环境看,推门而入,几乎可一览嘉御全貌。四面落地窗的大会议室,中央用皮质沙发围成正方形,正方形,最是稳重坚固,亦是坚定守诚。这也传达了嘉御想要表达的逻辑——一眼望尽,透明且值得信赖。
事实上,在嘉御的体系上,透明也是被投资团队不断提及的一个高频词。“开放、透明、分享、责任”,一板一眼的愿景,完全落在嘉御募投管退四个业务逻辑上,就像这间会议室,完全透明。
秉承着这样的价值观,嘉御在过去十年,经历了三次升级。
02
招式和门槛
三次升级、两次扣扳机
卫哲在创办嘉御时,身上还带着阿里巴巴的光环,从超级巨头大厂走出去创办一家投资机构,当时业内有不少人认为他是“玩票”。
2012年前后,正值PE狂潮,卫哲是否也要杀入市场捞一把?
事实上,虽然人脉广,但卫哲的第一只基金也并非如业界想象般顺利。嘉御以美元基金起家,第一期基金规模为2.5亿美元,出资人都是卫哲的老朋友,不仅有卫哲的老东家阿里巴巴马云的支持,也有香港小超人李泽楷等众多企业家老友的捧场。“信赖我的那些企业家朋友甚至不问我们具体怎么做,直接拿支票来签字填金额。”
在完成了第一个1亿美元后,卫哲也陷入困境。“在面向市场进行募集时,也有不少人认为,我做企业可以,但投资不一定能成功,不能直接画等号。”后面的钱让卫哲也有些吃力,这导致了虽然基金完成募资,但基金只有4个机构投资人,其他全部为个人或家族出资。
业内,对老兵创办新基金的统一看法是:“一期基金靠面子、二期基金靠案子。”商场叱咤风云多年,卫哲较为顺利地完成了一期基金募集,这期基金中,嘉御投资了数个IPO项目,凭借实力,嘉御在业内站稳脚跟的同时,也顺利进行了二期基金的募集。“嘉御二期基金总共募集了5.5亿美元资金,机构投资人占了我们出资额的70%,投资人比第一期翻了一倍,达到36家,分布全球。”卫哲表示。
从募资倒推投资成绩,这才是投资机构的试金石。近几年,嘉御投中了30余个独角兽项目,为LP带去了丰厚的回报,从IRR到DPI给了投资人更多信心,也让其LP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最初来自朋友圈的信任,如今已经完全机构化,这也从侧面佐证了嘉御过去十年的成绩单。
除了业绩的迭代,嘉御的使命也再升级。
在最初的三年中,嘉御的使命是:“提升价值、提升运营。”事实上,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卫哲还是朱海龙,仍保持着做企业的思路。凡事尽善尽美,尽全力帮助被投项目进行运营管理。
2018年前后,两人开始反思这一使命的初衷,“这个使命让嘉御像个咨询公司,而我们的定位是投资公司,而且,运营企业是企业创始人做的事,我们只能一旁协助而无法代替他去做。于是我们提出了新的使命‘发现价值、提升运营、实现回报’。”新的使命以发现价值为开端,强调了实现回报的重要性。
使命决定愿景,愿景决定战略,战略决定组织打法。
在新的使命趋势下,嘉御的愿景也在升级。从嘉御创办的第一天起,卫哲就定下了:“投资100家企业,创造1000亿美元市值”的愿景,到今年9月份,嘉御将提前完成投资百家企业的任务,千亿美元市值更是早在几年前就已实现。
“10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我们持股比有多少?”2018年末,内部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复盘,将嘉御推向了2.0版本。新版本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为LP创造更高的回报。“如果只占千分之一,那么就没有给投资人带来超额的回报。”
卫哲开始调整新的节奏,他提出,在未来十年中,要成就20家市值过千亿的公司,且持股比例不低于5%,努力争取达到10%。简单理解,10年之内,投资到2万亿市值的企业,给投资人带来2000亿的回报。
这一重大变化,让嘉御的投资策略也随之调整。
朱海龙透露,在投资判断方面,嘉御要求对项目不少于两次扣扳机,投资后,对明星项目不少于两次追加。这意味着,嘉御在未来,更加关注明星项目,敢于加仓、敢于追投。对于第一次错过的项目,第二次一定要追加进去!
嘉御“以退为进”设立军规:如果一个项目退出时市值难以达到200亿市值,就绝不立项。
另外一方面,科创板的落地和注册制的到来,让二级市场也潜移默化发生质的飞跃。一个典型问题是,在一级市场得到超高估值的项目,经过二级市场的检验后,估值倒挂、流血上市的案例频频发生。
一二级市场的变化,让嘉御在投资时更追求确定性,并青睐超级大明星项目,而高估值则通过成长的溢价来填平。“上市容易了,就像是考大学容易了。所以我们要求拒绝小而美,拥抱高大上。211(200亿市值)立项,目标是985(1000亿市值)。”卫哲告诉本刊。
为了捕捉到更多千亿市值项目,嘉御提出:每只基金,都要有4-5个项目能带来收回整只基金的回报。
早在2018年,嘉御就已经推行这样的制度,落实两年,成效初显:嘉御二期人民币基金不仅刷新了收益纪录,单只基金中已经出现6个项目能达到“单个项目收益覆盖整只基金”的黄金标准。
嘉御正在通过拥抱独角兽,为LP获取超额收益,而这都得益于新的投资逻辑。要构建一个对价值创造有益的认知能力不易,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诸多投资逻辑的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体系在支撑。
03
内功和心法
一个标签、三个特点
基金如何做?
首先建立制度,其次建立心态、再次创造方式。
从嘉御的制度看,每一个项目必须经过内部充分民主讨论然后统一决策;
心态上,不断地学习,跟进市场环境,吸纳更年轻的投资人进入团队,不断迭代自己的认知观。如今,嘉御投资团队的年龄以“80后”为主,也有诸如任广这样的“90后”领军人。
方式上,是投资加赋能,并以此为品牌特色,然后按图索骥,不断复制自己的能力。
投资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在小概率之下,经验、理论和运气的差异度会被无限地缩小。如果一年只投出一个独角兽项目,如何分得清判断力和运气?
关键在于,能否长期、持续地投出独角兽。这是一项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
目前为止,所有团队立项的项目,朱海龙都会一一拜访。随着时间积累,嘉御项目库数量越来越大,朱海龙的时间安排也更加紧凑。
近几年,朱海龙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他会随身携带一张清单,上面列着最近一些项目的进展情况。日常工作中,他常常掏出兜里的单子拿出来逐一核对,并尽最大可能探访更多项目。“最近这个项目发展如何?是否需要我们的帮助?”如果出差看项目,他更是将自己的时间海绵挤到毫无水分。突然有两小时空闲,他都会质疑:“是不是没有安排好时间?怎么没在看项目?”
这种清单式的搜索正是嘉御一直强调的项目赋能的一个缩影。在投资赋能上,嘉御并非说说而已。
在嘉御投资的项目中,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处在不需要融资的阶段。这种案例比比皆是:思摩尔国际、泡泡玛特、沪上阿姨这些项目不缺钱,之所以选择嘉御,就是看中嘉御提供的投资赋能。
以免费咨询开路,创造投资机会而非追随。嘉御在投资前就乐于提供服务,如战略上、运营上、人才人力资源等方面。卫哲将这样的做法形容为“免费的贝恩咨询+贝恩资本模式”。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嘉御投资的项目有四个特点:
第一,做+轮。比如,嘉御投资的高顿教育是A+轮,映云科技是A+轮,安歆公寓是A+轮。
第二,分拆特别多。比如91无线、中农网等;
第三,嘉御所投资的项目大多数都不缺钱,也不在融资状态。比如,安克创新是一家三板挂牌企业,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从未融过资,再比如江南布衣、思摩尔国际都是长期盈利,都为嘉御打开了融资窗口。
2019年,嘉御投资了传智教育,从时间点看,嘉御本没有机会投资。当时负责该项目的任广并没有放弃,锲而不舍与公司保持互动,终于在传智教育开放投资时顺利投资进去。
安克创新亦是如此,在嘉御投资前,安克创新年收入已经达到20亿,利润也有2亿上下,企业不缺钱,但缺的是志同道合、缺的是能够给企业方向指引的钱。致欧、思摩尔国际、锅圈……这类项目的投资,都是企业看中了嘉御背后的咨询和赋能实力。
朱海龙每月都会跟团队讨论一遍项目的问题。缺什么资源、体系有哪些不足和进展、税务筹划如何来做、团队招聘……
这是嘉御最大的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机构的基因。卫哲和朱海龙都是企业出身,他们赋予了嘉御更多实操的经验,很多企业运营中所能遇到的问题,两人早已身经百战。投资前,嘉御就会深入到企业内部的会议,和团队一起找方向、定策略。就像卫哲说的“还是侠义一点”。这种提前介入,也帮助嘉御更好地了解项目真实的质地。
在嘉御,卫、朱两人就像是基金的定海神针,他们对项目发展的路径非常熟悉,赛道的天花板、传统玩家和新对手,卫哲和朱海龙的心里早有一本账。
思摩尔国际如今市值高企,而其薪酬股权激励体系,就是嘉御在投资前帮其制定完成的。朱海龙回忆,在投资前,嘉御就拉了一个团队在思摩尔的办公室里驻扎,前后共90余天,不仅帮助创始人梳理方案,还定制了全新的薪酬体系。“这样一来,我们投资的时候,心里也更踏实。”
这种案例不在少数,如今超级独角兽泡泡玛特的会员体系,亦是嘉御助力其完善的。“在嘉御投资的案例中,有80%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投资进去的。”朱海龙坦言。
服务前置的底层逻辑,一方面是卫、朱两人的强项所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保项目成功率以及避免过分争抢项目造成估值泡沫。
朱海龙看来,那些顶级的项目需要争抢,自然就让估值水涨船高,而嘉御希望能挖掘那些尚未被看到的种子选手。在价格这件事上,嘉御呈现了一种极与极的对比,极左是对那些被捧上天的高估值项目比较谨慎,极右是对认准项目的不断追加,“只要是确定的项目,不怕第一次错过,下一次哪怕更贵一点,我们也愿意再扣扳机。”朱海龙表示。
04
风格和策略
4大价值观、100天决战
无论是扣扳机还是追加投资都是方法,嘉御到底是什么风格和文化?
是美元基金的精英化、透明化,还是人民币基金接地气、本土打法?截至目前,嘉御管理超过160亿人民币,从本质看,嘉御的风格承接了卫哲本人的风格。
从企业家到投资人,卫哲为嘉御打下了基调:海派。这种海派投资从某种意义上看,既有本土文化的雅致,又有国际都市的现代和时尚,有实打实干的企业家侠义精神,也有精英投资的高标准。
这种开放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就是嘉御的文化特征。
从2011年算起,嘉御刚好走进了第十年。从业绩看,当初制定的“投资100家企业,达成1000亿美元市值”的愿景已经超额完成,新的十年,嘉御如何迈开下一步?
嘉御内部已经进行了数轮讨论,近一两年,卫哲也在不断思索,嘉御需要怎样的变化,嘉御又要达成怎样的愿景?团队的建设、激励机制如何更加健全和完善?
这些因素中,人至关重要。
要留住人才,直白地说,只有两方面:给钱、放权!
设立更简单扁平的决策体系,放权更年轻的投资人之外,嘉御正在力促激励机制的完善。在基金内部,嘉御提倡“同股不同权”,即在分发奖金时,越是职级低的员工越先拿到提成。
“奖金先分给研究员,再分投资经理,然后是投资总监,最后才是合伙人。”卫哲介绍,“让更年轻的同事先拿到激励,他们大多数都30多岁,是最需要花钱的时候,生活上要结婚、买车买房养小孩。”
更人性化的策略外,也更大程度地给优秀的投资人成长的空间,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
今年,嘉御以方文君带队的科技组为试点,进行投资前移的决定。这只科技基金将独立募资,在投资阶段上更倾向于早期项目。除了主基金给予支持,方文君将独当一面,从募投管退几个方面全方位进行内部创业。
对于更年轻的投资人,嘉御不仅分享收获,更乐于分享经验、分享资源。
严一清在2017年加入嘉御,他曾提到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在他入职一个月后,卫哲找到他做新入职员工培训,“本以为就是HR来大致讲一讲,没想到是老卫自己一个人讲了一天,从嘉御的成立、愿景、初心再到方法论和逻辑,非常透彻地讲了一遍。”严一清表示,“投资的工作十分忙碌,很少有机构的大佬愿意腾出时间,和一线投资经理做这么长时间的交流。”
卫哲愿意花时间分享经验的背后,传递了他希望打造一个学习型团队的目标,方法就是通过愿景和技能的培训,以及不断深度会谈,让团队成员得到实际经验,这种经验会加强团队成员的愿景,开发团队成员看清现实的方法和技能。
没有这样经验的传递,那么投资的成功就只能依赖偶然因素,而非基于认知、学习和实践。巴菲特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足够长的坡和够湿的雪,然后就是不断地滚雪球。诸如卫哲,或是朱海龙,一个成功的企业、一个出色的投资人,再或者一家机构新厂牌的建立,依赖于产业的浪潮。但是,如今浪潮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趋势和方向以极快的速度兑现,然后急转直下。共享单车、O2O……这样的大势下,要求投资人在更早阶段,就识别风险和未来。
虽然投资行业大谈特谈方法论、逻辑,但某种意义上看,经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亦是安稳穿越周期的唯一明灯,经验的源头是多年如一日的勤奋,看更多的项目,趟更多的坑,才能得到更多教训。卫哲和朱海龙在做的,就像将自己看到的,总结成养分,灌输给年轻的投资人们。
“你要经验,但人又最怕的经验。一些错过的项目就是因为经验,如果没有经验的束缚,我们的成绩会比现在更好。”朱海龙不断反思。要沿袭传统,也要有突破。嘉御的价值观是通过开放透明的机制来实现创新。
开放、透明、分享、责任,这是嘉御不断践行的价值观。
嘉御的周会向三类人开放:企业、新员工和LP。在整个行业中寻觅,嘉御都是少数派。“投资不能依靠民主,但流程必须透明。招聘的流程、晋升的机制、项目投资否决的决策机制都必须透明。”卫哲直言。
如今,四个行业组的组长被委以重任,在开放透明的逻辑中,更年轻的新一代投资人带动下,嘉御加速走向下一个十年。
有多快?
去年疫情黑天鹅的发生,让卫哲意识到,市场的机会来了。2月7日,全员到办公室复工,第一个会议中,嘉御做出决定,“未来100天,加快投资!”卫哲坚决地告诉投资团队:“守是守不住的,必须攻出去。”
从去年2月7日算起的100天里,是嘉御成立10年最忙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嘉御投资了10个项目,相当于过去嘉御一年的任务量。
“一百天过去,我还是后悔,还是投少了。钱不是问题,人是问题,如果再给我两个小组,我们能多投20个项目。”
两个David和10年的投资逻辑体系的磨炼打造,加之学习型组织的实践,嘉御的加速度正在启动。如嘉御的名字一样,稳坐嘉御,眼望万里遥。
2021年,对嘉御而言,是大考之年,更是走向新十年的关键之年。两个David如何创造下一个十年?嘉御体系的调整已经给出了答案。
卫哲他屡次提到,“要做value driver(价值驱动者)。”这一目标的驱动下,嘉御将募、投、管、退流程重塑,倒推为退、管、投、募。有了更高的要求,朱海龙也开始加快速度投项目、建团队。两个人的共识是,“下一个十年,为投资人创造1000亿到2000亿的增值财富。同时,在这个使命的驱使下,成就嘉御不同的投资团队。”
“世界在变,趋势在变,只有年轻一代的团队的成长,才能够让嘉御在新的十年把握好新消费趋势,把握好新技术趋势,布局好新经济的优秀的赛道,为我们的投资人取得更好的价值和回报,让我们共同期待更精彩的新十年。”
十周年之际,卫哲写给投资人的一封信中真诚地道出了嘉御下一个十年的密码:把握好团队、趋势、创造回报。然后,两个David,默默耕耘,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