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哥哥遗志,昔日杀马特少年,如今淘宝卖多肉年销2000万

时间:2020-12-23 08:40

导语

文章来源:卖家 作者:金斌

当哥哥凌晨三四点出门去卖菜时,弟弟俞全根的party刚散场,他顶着一个染成黄色的杀马特造型,喝得步履蹒跚,晃晃悠悠地和哥哥在门口打个照面,回屋睡觉。


顶梁柱哥哥和混夜场弟弟,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


但是,突然有一天,哥哥不幸去世,俞全根彻底变了。


当他得知,哥哥生前很喜欢多肉,经常拿一筐子菜去换多肉,拿回来种在菜地里,他决定完成哥哥未了的心愿。


时间一晃4年,不到30岁的弟弟,已经拥有上海、南京和云南三大多肉种植基地,年销售额2000多万。


卖菜


在父辈眼里,曹生根和俞全根兄弟俩,打小就很不一样。


哥哥曹生根随母亲姓,踏实靠谱。弟弟俞全根跟父亲姓,放浪不羁爱自由。父母亲在上海浦东新区曹路镇,承包了50多亩地种蔬菜,早早将生意交到了哥哥手里,弟弟虽然偶尔也会打个下手,但大部分时间还是跟一帮朋友在外面晃,平均一星期去三次夜场,K歌、滑冰、喝酒……一件不落。


无疑,哥哥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


种菜不易,平时要施肥,还要打药,保证绿叶菜、黄瓜等作物的美观,不被虫咬。


卖菜也是个辛苦活。头天晚上,把蔬菜采摘下来,凌晨三四点再送到批发市场卖。


夏天还好,一到冬天,“冻得跟鬼一样”。


有些绿叶蔬菜为了在寒冬当中保证新鲜,还要泡在水里面,从冰水里捞出来的瞬间,几乎是刺骨难忍的。


当时家里还没有面包车,送菜用的是电动三轮车,还没安装顶棚。每次出门送货,曹生根都会把自己裹得特别严实,吹着寒风,一路狂奔。到了批发市场,往往还要排队,全部搞定已经是早上五六点了,这时候再往回赶,洗洗睡一觉,下午再开始一个循环。


一次偶然的机会,哥哥曹生根接触到了多肉。


他惊讶地发现,一两斤菜只能卖几块钱,而很小的一颗多肉,竟然能卖到五六块钱,如果按照亩产来计算,种多肉的利润高多了。


更重要的是,种多肉不必像种菜那样辛苦。从小就看着父辈们日夜颠倒地在蔬菜大棚里劳作,曹生根一直想改变现状,他觉得,也许多肉能够带来改变。


他在蔬菜大棚里隔了一个小角落,大概6平米左右,用作多肉的实验区。那些多肉,则是他瞒着父母亲,偷偷的用蔬菜换来的,往往卖掉一整车的蔬菜,只能换几盆多肉回来,但他觉得很值。


意外


哥哥曹生根的人缘特别好,他很快认识了上海本地多肉圈中的一位老师傅。几个月的言传身教下来,曹生根竟然把多肉养得很好,“比种蔬菜简单多了”。


正当曹生根下定决心,打算将大棚蔬菜逐渐换种成多肉时,不幸发生了。


那个下午,曹生根在家里洗澡时,热水器发生了漏电,他不幸离世,当时还不到28岁。


当俞全根听到噩耗时,感觉“顶梁柱塌了”。


他比哥哥小5岁,留着当时最潮流的金黄色杀马特发型,大学落榜后,一直在哥哥的庇护下游戏人生。有哥哥在,他从来不用担心自己的未来。


在老家村里,小孩子会凑在一块儿比谁的哥哥最好,比来比去,曹生根永远都是那个公认的好哥哥。


他入社会早,花一个月工资钱买过一辆山地车,弟弟见了说,哥,我喜欢这个车,他就把车送给了弟弟,让一众孩子羡慕得很。结果,那辆车没有一个礼拜就被偷了。曹生根一句话没说,过了一段时间,又给弟弟买了一辆。


后来接手了父辈的蔬菜大棚,他也会将地里结的西瓜,送给弟弟的同学。


随着蔬菜生意愈见好转,弟弟经常去K歌,去夜场,去网吧,基本上很多时候都不在家,朋友们去夜场的花费虽说是挨个请客,但多数时候,还是俞全根来付。这背后,也都是哥哥在支撑。


遗愿


哥哥去世之后,俞全根像换了一个人。


当他看到大棚角落里那一堆长势良好的多肉时,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


“哥哥临走的时候,是想把多肉做好的,他想改变父辈们的生活,他们种了一辈子地,太辛苦了。哥哥觉得多肉比蔬菜要好,这是哥哥的一个遗志,我要全部继承下来,帮他完成。”


哥哥的离开,留下了一笔赔偿金,俞全根将其中的一部分,投入到多肉的种植当中:引进品种,买进口土壤,买设备……开始自己去繁殖。他一门心思地扑到了多肉上,大概一年半没有再出过门,几乎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地步。


先前的朋友,有时候半夜给他打电话,问他,你在干嘛?他说,我在浇水。过几天再问他,你在干嘛?我在打药。再过几天问他,他说我在“砍头”,每天都会忙到半夜。他这个人好像瞬间长大了。


当时上海基地,有70多个大棚,俞全根慢慢地开始换种多肉。这一批蔬菜采摘完了之后,就彻底清掉,把底下的苗全部清理干净,然后种上多肉。就这样,卖掉一部分蔬菜,增加一部分多肉,差不多一年后,70多个大棚全部变成多肉。


那一天,俞全根独自站在大棚中央,身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多肉,他的心里百感交集,“如果哥哥能够看到这里的变化,他一定会很高兴,父辈们、哥哥,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地去种菜了。”


俞全根一开始并不知道究竟怎么销售多肉,这时,哥哥之前拜过的老师傅,帮了他大忙。这位70多岁的老师傅,曾经是上海多肉协会的会长,在行业里比较有威望。很多人去找他拿货时,老师傅经常介绍说,“要普货,就到小俞那边去。”


靠着老师傅的介绍,俞全根的多肉批发生意也越来越好,普货批发也成了他的第一桶金。其中,老师傅的介绍,占了五六成。


触网


但这并非长久之计。


俞全根把货放到了1688,还开了个小淘宝店,每天虽然只能卖出一两百块钱,他也开心,“够当家里的买菜钱了。”


到了第二年,知道他们基地的人已经很多,一些做电商、做网店的人也来找他们采购,一家采购商随口提议,“你自己有基地,自己货也可以,怎么不去开天猫店?”


2015年的秋天,俞全根给老同学王磊打了个电话,5000块钱的月薪,让他一起做电商。


图片


两人曾经是小学和初中的同学,“小时候吹牛逼,以后长大了,不管谁有路子,都得帮兄弟一把”。王磊当时在工地上做点混凝土生意,“一个月也能挣个万把块钱,还是做一天休一天,但老俞说他只给得了5000。”


但王磊还是接受了邀请,“他需要一个信得过的朋友。”


但王磊对运营也是一窍不通,只好去代运营机构蹲点偷师,一有时间就去淘宝大学自学,一个礼拜后,网店有了订单,成交的是一套4块5的工具三件套。“我说老俞,我们是卖多肉的,第一单却是个小工具。”


但好歹是开张了,渐渐的,通过做套餐,加上一些推广,店铺每天的销量攀升到了两三千块钱。有一天,两人出去洗澡,聊起未来的规划,俞全根说,只要每天能卖5000块钱,他就心满意足。


很快大单子就来了。2016年初,有人打了个出租车,来到基地,找到一个名叫紫牡丹的品种说, 打包20万的货。两人跟对方再三确认,才明白这人不是开玩笑的。等发了货之后,他们才知道,对方也是做网店的,还是当时淘宝类目的Top1,“那可是我们这个行业里面的大神啊。”


图片


那一年,他们在网上的销量额是100多万,但到今年,也就是四年后,已经做到了2000多万。种植基地也从最初的上海,逐渐扩展到了南京和云南。


每年春季都是多肉的销售旺季,俞全根的店铺依靠平销,就能排到类目的Top1。


但俞全根和王磊也遇到了问题。他们的套餐性价比非常高,30块钱的客单价,不算人工等成本,毛利才一块多。“如果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货,还是有点利润的,但是我们生意太好了,自己的货不够,就要到外面去采购,利润就非常低了。”


他意识到,这条路走得不对。


从去年开始,他就发现,“类目前10当中,有8家是做直播的。”多肉在直播间里,都是一物一拍,反而能够卖高价,“跟平销比,基本都是翻3、4倍,最差的也是翻两倍在卖。”


不能再按老路走下去了,得找个新的突破点。王磊决定到淘宝大学取经,他不仅学习到了运营推广、数据分析、视觉等多类课程,还接触了时下最热门的直播和短视频教学。“以前只是盲目地干,学习后思路一下子清晰了。”王磊开始尝试做直播。刚开播时,直播间只有20多个人观看,他根据课上所学不断调整和尝试,现在一场直播已经有五六千的观看了。


图片


王磊曾经持续直播过8个小时,从晚上6点一直播到凌晨2点,卖了12000多块钱,“下播后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那天,他深刻地认识到,光靠自己一个人是不够的,他需要培养更多的主播。


俞全根已经基本不再过问运营的事,他像曾经的哥哥那样,在大棚里,整天和多肉待在一起。有时候他会想,如果哥哥还在的话,自己会去做什么。“我肯定不会来养多肉,也许就一直那样混迹夜场,沉迷在吃喝玩乐当中吧。”

本文经授权发布,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蓝鲨消费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