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经济观察报发布了《兔头妈妈的两张“面孔”》一文,报道指出,与《哪吒之魔童闹海》联名的儿童牙膏产品兔头妈妈客服在介绍今年年初推出的高纯版奥拉氟儿童牙膏时,宣称该产品采用 “国产原料、自研技术,并有研究奥拉氟的专利证明”。然而,事实却是相关专利并未获得正式核准。此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了公众对兔头妈妈品牌诚信以及市场监管的诸多质疑。
专利核准 “罗生门”:宣传话术背后的真相
兔头妈妈作为母婴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其产品宣传向来备受关注。在高纯版奥拉氟儿童牙膏的推广中,专利技术无疑是一大核心卖点。客服人员在与消费者沟通时,明确提及产品拥有专利证明,这一表述极易让消费者产生该产品技术已获得权威认可的印象。但实际情况是,通过查询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可知,兔头妈妈关联方公司杭州岛屿星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申请的多项相关专利,大多仍处于“等待实审提案”或“中通回案实审”状态。仅有“一种奥拉氟及其相关组分的检测方法” 在今年3月底获得“专利权有效”状态,而这与客服所宣传的专利并非同一内容。
经济观察报追访后发现,被媒体曝光后,兔头妈妈客服更改了话术,表示“目前兔头妈妈在售高纯版采用新一代国产奥拉氟,该成分和技术均为兔头妈妈自研成果,相关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但 “实质审查” 仅仅意味着专利申请进入了审核流程,最终是否能够通过审核并获得授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兔头妈妈在专利尚未尘埃落定之时,便将其作为产品优势进行宣传,这种行为难免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虚假宣传屡禁不止,企业为何顶风作案?
从市场环境来看,激烈的竞争压力是企业走向虚假宣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下母婴市场品牌林立,产品同质化严重,为了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分得一杯羹,企业往往需要绞尽脑汁凸显自身产品优势。对于兔头妈妈而言,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专利技术作为产品创新性和高品质的有力证明,自然成为其吸引消费者目光的重要手段。即便专利尚未获批,提前释放这一 “利好” 消息,也能在短期内为产品营造出技术领先的形象,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
从利益驱动角度分析,虚假宣传所带来的潜在收益远远超过了被查处后的成本,这让部分企业甘愿冒险一试。在兔头妈妈的案例中,若消费者因相信其专利宣传而购买产品,企业便能在短期内实现销售额的增长和利润的提升。相比之下,即便后续被监管部门处罚,罚款金额与违规所得利润相比,可能只是 “九牛一毛”。这种失衡的成本效益关系,无疑助长了企业的侥幸心理,使其敢于在虚假宣传的边缘试探。
此外,消费者对专业信息的识别能力有限,也为企业虚假宣传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购买母婴产品时,家长们往往更关注产品的安全性和功能性,但对于产品所涉及的技术原理、专利审批流程等专业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兔头妈妈正是抓住了这一消费者痛点,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客服人员的口头宣传,向消费者传递产品已获专利认可的错误信息,从而误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监管 “组合拳”:如何让虚假宣传无处遁形?
面对企业层出不穷的虚假宣传手段,监管部门必须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 “组合拳”,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虚假宣传的界定标准和处罚尺度至关重要。目前,虽然我国已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相关法律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约束,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模糊地带。例如,对于客服人员口头宣传行为的监管,在法律层面尚缺乏明确细致的规定。因此,立法部门应进一步细化法律条款,确保监管部门在执法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加大对虚假宣传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使其不敢轻易触碰法律红线。
监管部门还应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企业的宣传内容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潜在的虚假宣传风险。对于消费者的投诉举报,监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经营理念,也是从源头上遏制虚假宣传行为的重要举措。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引导企业正确认识虚假宣传的危害,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行业协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开展行业评比等活动,营造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兔头妈妈专利宣传事件为市场敲响了警钟。企业应明白,虚假宣传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唯有坚守诚信底线,依靠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监管部门也需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让虚假宣传行为无处遁形,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