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碾压伊利蒙牛的光明乳业,如今营收连跌,辉煌不再为哪般?

时间:2025-05-16 17:04   分享到:


2025 年,光明乳业将争取实现营收261.96亿元,净利润3.39亿元,净利润率保持1.3%的水平,和伊利股份的9%相比,是天壤之别。从其近年来的业绩走向,光明乳业营收增长停滞甚至下滑,与伊利等企业差距逐渐拉大,曾经乳业龙头的辉煌与当下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

 

“乳业第一股到营收三连跌

光明乳业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1996 年,上海市牛奶公司与上海实业集团合资成立 “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为其发展奠定新基石。2002 年堪称光明乳业的高光时刻,这一年,光明乳业成功上市,成为 “乳业第一股”,风光无限。在市场表现上,当年营收突破 50 亿元,彼时第二名伊利的营收与之相比低 25%,而蒙牛主营收入仅 16.68 亿元,光明乳业的营收规模近乎是蒙牛的 3 倍 ,在产销量、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在国内乳业独占鳌头 。

然而,近年来光明乳业的财报数据却不容乐观。2021 年其营收达 292.06 亿元后,2022-2024 年连续下滑 。2022 年总营收为 282.15 亿元,仅约为伊利当年营收的五分之一 。曾经乳业三强并立的局面中,光明乳业逐渐掉队,与伊利、蒙牛的差距愈发明显。

 

困局溯源:区域枷锁、产品短板与成本泥潭如何拖垮巨头?

曾经的行业龙头,缘何走向营收连跌的现状?从区域依赖层面看,光明乳业长期以来对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大本营市场依赖度极高。2024 年,光明乳业上海市场营收为 67.29 亿元,同比下降 5.39%,而外地市场营业收入同比减少 14.73%。这表明,即便在大本营市场趋于饱和、营收下滑的情况下,其外地市场也未能及时补足缺口。反观伊利、蒙牛等全国化布局更为成功,在各区域协同发力,营收增长动力强劲。

产品结构方面,光明乳业产品结构存在一定问题。早期靠低温奶发展壮大,在巴氏奶领域有先发优势,可随着行业发展,常温奶市场份额迅速扩张。伊利、蒙牛凭借 90 年代引进的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和利乐无菌包装技术,成功突破物理距离限制,将 “北奶” 销往全国。2021 年上半年,伊利、蒙牛在常温奶市场就占据了高达 67.6% 的市场份额,长期稳居行业前列。据数据显示,2022 年在我国白奶市场中常温奶份额占比约七成 。光明乳业在常温奶领域布局滞后,产品种类和市场份额均落后。截至 2021 年,光明乳业在低温奶市场占有率为 12%,在常温奶市场的份额远低于伊利和蒙牛。尽管光明乳业推出过常温酸奶品牌 “莫斯利安”,且初期表现良好,2014 年莫斯利安单品突破 60 亿销售额,但后续未能持续打造出如伊利特仑苏、蒙牛纯甄这样高辨识度、销售持久火爆的大单品。2024 年,光明乳业推出超 40 款新品,但多数未能形成规模效应,产品结构难以支撑营收持续增长 。

冷链成本也是光明乳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低温奶产品对冷链运输和储存要求极高,从牧场到工厂再到销售终端,整个冷链环节需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维持低温环境。2024 年光明乳业毛利率为 20.01%,较 2023 年下降 1.30 个百分点,2025 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 18.66%,其中冷链成本的高企是拉低毛利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光明乳业低温奶业务占比较大,居高不下的冷链成本,侵蚀了大量利润空间,限制了在市场推广、产品研发等其他关键环节的投入,影响企业综合竞争力与营收增长 。

 

频繁更迭下的战略迷失与突围之路在何方?

管理层决策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光明乳业在发展历程中,管理层在战略方向选择上存在一些失误。比如在常温奶市场发展初期,未能及时把握机遇大力投入;在产品创新推广节奏上,未能持续推出适应市场且能长期占据市场份额的新品,在奶源布局等上游产业链建设方面,与伊利、蒙牛相比也存在差距,这些决策层面的问题逐渐累积,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再,营收受到严重影响

光明乳业从曾经乳业龙头走向营收连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如今竞争激烈的乳业市场,光明乳业需正视自身问题,从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品结构、降低冷链成本、提升管理层决策水平等多方面发力,才有望重回增长轨道,重塑乳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