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速溶咖啡1980年代末进入中国以来,中国咖啡市场历经几十载变迁,从最初颇具新鲜感的“舶来品”,到当代青年职场必备“续命水”,咖啡正在成为中国消费者日常重要饮品选择之一。
天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保持对中国咖啡市场的跟踪、研究和投资,在精品速溶和现磨咖啡赛道布局了三顿半、四叶咖等优秀新锐品牌,未来我们仍继续看好咖啡行业。
我们邀请到天图投资食品饮料赛道的董事总经理孙锴,分享他对咖啡行业近年来的变化与未来趋势的看法。
01
咖啡,从最初的时髦饮品转向日常饮品
小图:经过这些年的跟踪观察,你觉得咖啡市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孙锴:一个比较重要的感受是,相较几年前,咖啡消费在中国市场已经得到验证。刚开始关注咖啡赛道时,行业里总在讨论这样的话题:“中国是茶消费大国,不一定能够形成喝咖啡的习惯”、“需要多久时间才能养成喝咖啡的习惯?”。
现在,无论从现实中身边好友的直观感受,还是专业的第三方市场调研结果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养成了日常饮用咖啡的习惯。随着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人最终也将像欧美、日韩消费者一样养成喝咖啡的习惯。
德勤一项现磨咖啡行业报告也显示,一、二线城市咖啡人均消费频次达到海外成熟市场水准,特别是一线城市人均咖啡年消费326杯,咖啡已然从最初的时髦饮品向日常饮品转变。
除了消费数量攀升,中国消费者对咖啡本身风味与品质的追求也在提升。在多年市场创新品牌和产品的教育下,消费者对咖啡豆、烘焙、冲泡手法都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也逐渐形成自己的喜好。
消费者从喜欢咖啡风味,到懂咖啡本身,说明了其对于咖啡的理解也到了新的高度,消费者对于更好喝、更优质的产品有更高的期待。
小图:你提到市场和用户的变化,背后最大的驱动是什么?
孙锴:过去5年咖啡供应链的创新与迭代,提高了咖啡的可得性与饮用体验,是这一变化的最大推手。具体而言,近年来新锐咖啡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带来了从产品到场景的全方位创新,服务于不同价位带、不同渠道、不同消费场景的品牌令咖啡的便携性、性价比大幅提高。
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变多了,获得一杯优质的好咖啡所付出的代价也变低了。因此,我认为用户的变化本质上来源于供应链的推动,使得咖啡在和其他饮品品类竞争用户时获得更多青睐。
02每一种需求都终将会被满足
小图:这一轮供应链的创新已经如火如荼,是否还存在新的创业和投资的机会呢?
孙锴:我认为,更有针对性地把握精准、细分的消费需求而开发新产品与模式仍然存在较好机会。要理解供应链创新,先要理解原本市场中存在的巨大断层。这个断层指的是过去许多年间雀巢和星巴克之间留下的价格、产品体验等方面差异空间。
比如,雀巢速溶咖啡主打便宜和便携,星巴克现磨咖啡产品力有保证,但是其产品定价较高,早期门店多开在shopping mall,对性价比与便携性需求照顾不足。
而在这个空间之中,如果能够通过产品、模式的创新,在性价比、体验、易得性等方面达到更好地平衡,找到属于自己品牌独特的市场地位,那么这样的创新供应链对于消费者端来说都具有价值。
这也就是我在标题里提到的,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是高端的体验性消费,还是日常所需续命水,还是解馋的茶咖饮品,又或是是更好喝更便捷速溶产品,每一种需求都终将通过供应链创新被满足,每一种被满足的需求都有价值。
小图:对于现磨咖啡新玩家来说,有哪些路径可选?成功机会更大的路径又是什么?
孙锴:我总结下来,主要有两种路径,“解耦分化”与“创意创新”。
对于“解耦分化”,我认为一个大的脉络将是星巴克模式将被“解构和重塑”,消费者或将向星巴克的两侧分流。具体而言,就是将原本消费者在购买星巴克时对于产品、品牌体验、空间需求等不同需求进行解耦和重新组合,
在定位上,品牌或持续“做加法”,打造出更高端的体验型消费品牌;亦或是“做减法”,将性价比和可得性放在第一考量,打造更具普及能力的定价和开店模版。
“做加法”:如Arabica,Blue Bottle新锐高端品牌。此类品牌通过营销推广、推出高品质特调产品等方式打造了更高的品牌调性和定位,成为更多年轻人的“打卡地”。我们应该看到,这类新锐品牌已获得了部分具备较强消费能力、更喜欢追求体验型消费的咖啡爱好者。
“做减法”:通过门店小型化、选址灵活化、产品创新化等手段,开出有别于市场其他竞争对手的门店模版进行差异化竞争,向市场供应更具性价比和可得性的每日刚需咖啡。在这个方向上,Manner、瑞幸的发展路径值得借鉴,通过更经济的模型向用户提供不劣于星巴克的产品饮用体验。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在这两个方向上已经出现大量品牌获得各自身位,新玩家应更多考虑自身资源和能力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相较于“解耦分化”,我认为“创意创新”可能是更好的解题思路。
这里我想用近期看到的非常有意思的五个例子来阐述我的观点,他们分别是茶颜悦色推出的鸳央咖啡、三顿半推出的原力飞行、四叶咖、奈雪Pro、幸运咖。相较于市面上主流的咖啡店品牌,这五家品牌做出了更深度和颠覆式的产品创新。
具体来说,鸳央拥有茶颜悦色的产品研发基因,强调“西咖东做”,用做奶茶的研发思路做咖啡产品,再度将咖啡饮料化;原力飞行主打饮料化的特调产品,结合三顿半的优质零售咖啡和周边产品进行销售;四叶咖以经典咖啡和云南花果咖为主打产品,搭配创意咖饮,做「咖啡+1°」产品;奈雪pro在自身优势的水果茶、奶茶供应链和研发上开发特色咖啡产品;幸运咖开发了更适合下沉市场渗透的咖啡饮料产品,得到快速扩张。
虽然产品和模式不尽相同,但他们的“最大公约数”都是颠覆性的产品创意创新研发。通过新产品和模式实现与现有的品牌差异化竞争,容易让消费者形成独特记忆和品牌认知。
另外,通过不同的产品形态,避免与普通美式、拿铁等传统咖啡饮品直接对比竞争,能够获得更好的定价权。结合品牌对于店型、连锁模式、选址等方面的业务思考,公司将有更大机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并扩张,实现品牌资产积累。
03咖啡赛道,未来仍有机会
小图:精品即溶咖啡品类机会还大吗?
孙锴:以三顿半为代表的精品即溶咖啡品牌在过去几年间迅速崛起,我认为其成长路径对于其他主打零售的咖啡品牌都有借鉴意义。
复盘来看,三顿半早期最重要的能力是其独特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能力。其独创的即溶粉产品显著好于当时市面上流行的速溶咖啡,并获得包括众多国内知名咖啡师的核心用户圈子的认可,而后通过社交媒体、电商渠道迅速完成更广大用户群触达,成功出圈。
市场中也出现了一些主打咖啡液、新式挂耳咖啡等新产品,也获得了一定用户认可。因此,更积极地投入新型产品研发,找到能够显著提升饮用体验的产品,并通过抖音、小红书、电商等社交媒体推广仍然是一条有效的路径,但是留给新入局者的时间窗口不多了。
另外,还有一条比较少被关注的路线,精品即溶咖啡粉整体供应链出海机会。中国目前的精品即溶咖啡产品在全球市场仍具有较强竞争力,海外少有类似产品出现。三顿半目前已经开始涉足海外市场,我认为这个赛道仍然有机会,将中国创新优势供应链推向更多国家和地区。小图:最后,从投资人的角度,未来在咖啡赛道选择标的,会更看重哪些点呢?
孙锴:第一个点主要是市场定位策略方面,我们会更关注具备下沉能力的现磨咖啡连锁品牌。目前一、二线城市的玩家中,已经出现多个具备特点的玩家,且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新玩家在产品、营销创意、运营成本等层面竞争难度较大。
对于一个需要成长和市场份额的初创及成长期企业而言,我们认为成功概率更大的地方在一、二线城市之外的市场。利用更合理、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模式,将咖啡产品推广到还没有养成咖啡习惯和形成咖啡品牌认知的用户。
除了现磨咖啡品牌外,我认为类似精品即溶咖啡的零售产品也适合向下沉市场渗透,因为其产品天然具备较好的性价比优势,企业可以利用天猫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以及抖音快手为代表的新媒体兴趣电商平台,帮助企业完成更高效的营销推广传播和销售。
第二个点是企业的数字化能力。企业对先进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是我们特别看重的点。这个数字化能力即包括企业建立内部数字化系统,打通从订单、供应链到交付的所有环节;也包含企业在运营端实现数字化。
比如,市场营销端对于投放转化的监控能力;用户消费和复购行为的数据可视化追踪能力。这个能力可能不仅限于咖啡赛道,也将是未来其他所有消费品公司从day one就应该思考建立的核心能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