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小米SU7就“烧没了”两个女大学生,雷军应表示哀悼!

时间:2025-04-02 09:54   分享到:

今天,41日,愚人节,但对小米集团和其创始人雷军来说,并不是一个好节日,甚至可能是20243月小米汽车上市以来最大的一次挑战。

三个女大学生329日晚自驾小米SU7(标准版)从武汉到安徽池州参加事业单位考试,2244分,在安徽铜陵附近的高速路上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据媒体报道,华瑞医院工作人员称,赶到现场时,前排两人已烧没了

据小米公司发言人发布的事故通告,这辆小米SU7是在329日晚22:44:26-28之间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22:47:15调配120成功,约23时许120抵达现场。也就是说,从小米SU7发生碰撞到120赶到现场,中间只隔了15分钟左右,两个人就烧没了。可见这次车祸的严重程度。

小米公司发言人通报称,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据美国IIHS(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碰撞测试结果,时速90公里的碰撞会导致车体外观大幅变形,驾驶座被挤压,方向盘上移,安全气囊无法准确保护驾驶者的头部,假人身上的感测器记录到颈椎严重受损、腿部骨折等情况。从近100公里时速突然因为碰撞降低到0,车会严重变形甚至解体,而人也会进入失能状态,自救很难。如果电池也因严重碰撞导致起火,那么迅速起火就不是奇怪的事情。

至于是否如出事当事人家属所言,因为小米SU7发生碰撞后,车内锁死导致乘车人失去逃生机会,则要等待警方的调查结果。

 

                              雷军应该马上表示哀悼!

 

但我认同三表龙门阵创始人的观点,不管这起车祸最后调查出来是谁的责任,三个女大学生因为驾驶和乘坐小米SU7发生了严重的车祸并致死,其中两个女生甚至在15分钟内就烧没了,雷军作为小米汽车的创始人,首席代言人,都应该第一时间出来表示对她们的哀悼,并联系家属给予相应的抚慰。

而不是用一个冷冰冰的小米公司发言人身份,发一份通告来讲述冷冰冰的事实。不能需要米粉掏钱买车时,雷总就笑脸相迎,亲自开车门;小米SU7驾驶者出事故后就冷眼以对。当然,会有专业人士(专家、律师等)说,雷军出来对小米SU7驾驶者失事去世表示哀悼,是不是说明小米SU7的车有问题,从而让小米汽车处于不利的位置?我想这应该难不倒小米集团的众多高手——可以既做到情感表达,又不会陷入理亏。

这次危机如果处理不当,会让雷军辛苦竖起来的好人设迅速崩塌。

当智界重金邀请刘亦菲代言,而小米YU7却只需雷军在武大樱花下拍个照片,热度就盖过了智界;当友商一年努力传播才上1-2次热搜,而雷军一天就能上十几次热搜;当小米汽车Ultra靠雷军一次演讲就完成1年的销量……小米汽车享受到了雷军这个超级企业家IP带来的品牌、销量好处,就要做好被流量反噬的准备。

 

                 智驾未来不会改变,但要加大安全驾驶宣传

 

从通告细节和媒体报道看,这次小米SU7失事跟驾驶者罗某过于相信智驾但又没真懂智驾有一定的关系。

小米公司发言人通称呼——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L2)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22:44:24)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22:44:25)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22:44:26),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22:44:26-28)。

说实话,本人也开特斯拉,经常喜欢在环路、高速路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可以自动跟车,开得比人标准、顺畅。但这是在路况良好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雷达辅助,主要靠视觉(特斯拉技术路线),那么路上车道线模糊都会影响到辅助驾驶的稳定性,一个过街天桥的阴影都有可能被判定为障碍物急刹车,更不要说像安徽高速这种修路有障碍的复杂情形了。罗某确实过于相信所谓的驾驶了。其实,凡是老司机都知道,现在的智能驾驶功能并不成熟,需要人随时接管,人才是第一人责任人。小米SU7也在这次车祸发生前的22:36:48 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随后,这辆车辅助驾驶行驶了近8分钟。

其实在小米SU7发出障碍警报并开始减速,如果罗某充分相信辅助驾驶,我反而认为它有可能能在障碍物前停下来。罗某慌乱接管和突然转向导致了致命车祸的发生。

这就带来一个关键命题——随着车和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让人放心和舒适,但当发生极端情况,到底是谁的责任?人到底相信机器还是自己?

我始终相信,大部分情况下被喂养了足够多的数据进行训练的智能机器(比如辅助驾驶)比人厉害,这次事故并不会让中国车企放弃智驾或减少投入,而是反过来。人类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极端情况的处理方法(比如握好方向盘,点刹而不是转向,甚至直接撞过去都比转向好),掌握的命运。

从这次车祸可以看出,有智能功能的小米SU7车虽不是万能,但却能发生事故后第一时间主动报警、联系120,并马上与车主联系,只需15分钟120就到场了。如果是一个没有智驾功能的普通油车,这种严重车祸,估计只能等后车车主动停下来报警,再等交警安排120

不过,此前一个年轻人驾驶小米SU7超车将一辆正常行驶的电动自行车撞飞的事件出来后,我第一时间跟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沟通。我认为小米作为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电车品牌,应该加大对智能驾驶、安全驾驶等的宣传。因为新能源汽车竞争的加剧,各大品牌会在宣传上把智驾功能作为卖点,比如自动泊车、自动驾驶和避让等,让年轻人误以为有了智驾的新能源汽车无所不能,从而对安全驾驶掉以轻心。

虽然能买车、开车的人肯定都是接受过驾校培训并拿到驾照的合格驾驶者,但心态上的掉以轻心(如罗某),处理意外情况经验不足等,有时容易导致悲剧。雷军作为车圈顶流,有钱,有责任,也有义务联合所有智驾企业加大对安全驾驶的宣传,包括但不限于每次推新品的时候都要提安全驾驶,成立安全驾驶推广联盟,跟交管部门,充电站等上下游企业一起不断灌输安全驾驶知识。

 

新能源汽车并不会提高车祸死亡率

 

每次新能源汽车一出严重车祸(如问界M9、小米SU7),必然引发一个担心——因为新能源汽车装有大块电池(三元锂或磷酸铁锂),发生车祸等严重碰撞时会否容易起火并导致更多驾驶者死亡。

实际上,但凡时速超90公里的严重碰撞,不管燃油车、还是电车都有起火的可能,因为油箱、电池都是易燃物。目前没有数据支撑新能源汽车普及会提高交通事故死亡率。蓝鲨硬科技查阅了公安部发布的历年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数据,发现自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提高以来,中国万车死亡率是逐年下降的,从2015年的2.08下降到了2024年的1.31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后,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越来越高,2024年甚至超50%,而万车死亡率依然在下降,这说明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其实并不比燃油车差。当然,万人死亡率下降跟驾照考试越发严格,酒驾入刑等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打科技,购买的都是年轻人,因此只要发生任何购买、使用等问题都容易被传播到社交媒体,因此造成了好像新能源汽车更容易出问题、事故的印象。实际上在中国燃油车主导的时代(2014年前),中国万车死亡率甚至高达13.52001年),而同期的美国是多少?1.91。日本是1.14。中国是的它们的7倍和11倍。

2004年酒驾入刑后,万车死亡率急剧下降,但依然高于国外。这跟中国汽车进入家庭晚,安全驾驶普及还不够有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车企、交管部门、用户不断加大对安全驾驶的,让万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年份

伤人事故数(万起)

死亡人数(万)

机动车数量(亿)

中国万车

死亡率

新能源

车销量(万辆)

2001

75.5

10.6

 

    13.5

 

2002

77.3

10.9

 

11.9

 

2003

66.8

10.4

 

10.8

 

2004

51.8

10.7

 

9.9

 

2005

45

9.9

 

7.6

 

2006

37.9

8.9

1.45

6.14

 

2007

32.7

8.2

1.6

5.13

 

2008

26.5

7.4

1.7

    4.35

 

2009

23.8

6.8

1.87

3.64

 

2010

23.8

6.8

2.07

3.29

 

2011

(酒驾入刑)

21.1

5.9

2.25

2.62

 

2012

/

/

2.4

 

 

2013

30

5.9

2.5

2.62

 

2014

        /

/

2.64

 

 

2015

18.8

5.8

2.79

2.08

         33.1

2016

21.3

6.3

2.9

2.17

         50.7

2017

21.2

6.4

3.1

2.06

         77.7

2018

24.2

6.3

3.27

1.93

        92.96

2019

20

5.2

3.48

1.49

        120.6

2020

24.5

6.2

3.72

1.67

136.7

2021

23.2

6.2

3.95

1.57

352.1

2022

25.6

6.1

4.17

1.46

688.7

2023

25.5

6

4.35

1.37

949.5

2024

23.8

6.8

4.53

1.31

1286.6


























以上数据来自公安部、乘联会


2011年开始酒驾入刑;2004年开始严格驾考,2012年增加科目四,2015年科目三电子监考,2016年科目二电子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