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lemon的“中年危机”:女人卖不够,男人卖不多

时间:2025-04-21 18:14

导语百亿营收背后,股价为何暴跌?

lululemon最近的股价正在狂泄。

2024财年,lululemon以106亿美元的全球净营收,成为继耐克、阿迪达斯之后,全球第三家跻身“百亿俱乐部”的运动品牌。

然而,这份看似亮眼的财报,却引发了资本市场的恐慌——财报发布次日,lululemon股价暴跌14.19%,市值较前日蒸发56亿美元,较巅峰期更是蒸发274亿美元,相当于超过2000亿人民币,摩根大通迅速将其目标价从437美元下调至391美元。

截至发稿,lululemon依然跌跌不休,股价下挫至251.08美元,总市值已跌至302.90亿美元。

为何跌那么多?问题出在增长失速。虽说2024财年营收同比增长了10%,但2025年的业绩指引却远远低于市场预期:预计2025财年第一季度净营收在23.35亿美元至23.55亿美元之间,增长约6%至7%;预计全年营收增速仅5% - 7%,毛利率还要下降60个基点,经营利润下滑100个基点。

更糟的是,lululemon的北美大本营增长乏力——2024财年北美营收仅增长4%,其中美国市场甚至在第二季度出现0.2%的同比下滑。

增长焦虑之下,lululemon亲手撕下了过去引以为傲的品牌标签:女性、瑜伽和高端。

“瑜伽爱马仕”光环不再,用户直呼“变味”

lululemon的崛起,源于其精准定位“中产女性瑜伽社群”。

lululemon创始人奇普·威尔逊有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深知品牌定位的重要性,曾表示“当所有人都是你的顾客时,你就没有顾客了”。在他看来,专注于特定的目标群体,保持品牌的独特性和高端调性,才是品牌长久发展的关键。

然而,2018年8月,lululemon迎来新任CEO卡尔文·麦克唐纳,他大力推行“大众化”战略,这一战略与奇普·威尔逊的理念背道而驰,奇普·威尔逊也因此被“赶出”公司。

当品牌试图从小众走向大众,问题便接踵而至。原本追求时尚、注重品牌独特性的消费者,发现品牌不再符合他们的期待,于是一部分用户开始“叛逃”。

如今,lululemon所聚焦的核心市场正面临着三重严峻挑战。

01、从“瑜伽爱马仕”到“运动界ZARA”

lululemon曾经以高溢价和独特的社群文化著称,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高端、专业的品牌形象,被不少人称为“瑜伽爱马仕”。

但近年来,为了大众化转型,品牌调性遭受了严重损害。

2024年,lululemon签约贾玲作为中国区品牌大使,这一举措引发了核心用户的不满。贾玲“草根逆袭”的形象,与品牌原有的“精英瑜伽生活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在核心用户眼中,品牌大使应该是品牌形象的完美诠释者,而贾玲的形象与他们对lululemon的认知相去甚远。

不仅如此,lululemon在产品线拓展方面动作不断。原本以瑜伽裤为核心产品的lululemon,如今已将产品线延伸至短袖、跑鞋、大衣等多个品类。

以惠州首店为例,该店位于大湾区高端城市综合体华贸天地的一层,店内提供的产品涵盖了瑜伽、跑步、训练及日常出行等全系列。这种多元化的产品策略虽然丰富了品牌的选择,但也削弱了其原本的专业瑜伽形象。

与此同时,lululemon的促销活动也变多了。在线上,一向不喜欢打折的lululemon开始频繁地促销。线下也是如此,近一年多时间,先后入驻了上海青浦奥莱、北京八达岭奥莱等,这与lululemon以往的高端定位格格不入。

当然这也是受到了“平替”的影响,像暴走的萝莉、MAIA ACTIVE玛娅这类国产“平替”品牌主打性价比,以更低的价格、相似的款式,成功吸引了大量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更为严峻的是,市场上还充斥着大量盗版“lulu”。这些盗版货打着「尾货」「原单」「厂货」「折扣价」「打板」等名号,在品质、版型和颜色上与正版极为相近,但价格大都在百元左右。

为了抢占市场,lululemon不得不“走下神坛”,通过增加促销活动、拓展折扣渠道等方式吸引更广阔的消费群体。

关于lululemon的平替,可以点击了解首席商业评论之前的内容:lululemon被"lulu"们收割。

02、面料护城河失守

面料曾经是lululemon引以为傲的核心竞争力。其独特的面料具有良好的弹性、透气性和舒适性,能够让消费者在瑜伽运动中感受到极致的体验。

在lululemon的67家面料供应商中,排第一的是中国台湾的儒鸿集团,占比19%。但儒鸿集团并非只为lululemon提供面料,它还为耐克、阿迪达斯、GAP等品牌供应面料。

这就意味着,lululemon在面料方面的优势不再独特。lululemon在财报风险提示中也承认,“我们的产品在面料和生产工艺上通常没有专利,竞品可以仿效,如果竞品采用更低的价格销售,对我们的营收和利润会产生影响。”

其实早在2011年,奇普就曾主张收购儒鸿集团50%的股份,以确保面料供应的独特性和稳定性。但董事会认为“投资工厂并不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我们还没有看到其他品牌激烈竞争的迹象”。

可如今,这个“迹象”已经十分明显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能够获得类似的面料,lululemon在面料方面的优势逐渐消失,其产品的竞争力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03、竞品蚕食市场

在中国市场,lululemon面临着众多本土品牌的低价冲击。迪卡侬推出的云感健身裤和微笑塑型裤,定价只有200元;安踏收购的瑜伽品牌“MAIA ACTIVE玛娅”,价格区间为200 - 600元;还有做内衣起家的内外、Ubras,以及做防晒衣起家的蕉下,也都有瑜伽裤、美背等产品。Nike、Adidas、李宁、迪桑特等运动品牌,也都推出了瑜伽系列产品。

这些竞争品牌以更低的价格提供了类似的产品功能,吸引了大量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他们可能并不需要lululemon所代表的高端品牌形象,只需要一款能够满足基本运动需求的瑜伽裤,因此这些品牌成为他们的首选。

在北美市场,lululemon在设计方面也逐渐被一些新锐品牌超越。创立于洛杉矶的Alo Yoga,在短短数年内营收就突破了10亿美金,其主张的“it girl”形象也开始取代lululemon所代表的“super girl”,成为新的时尚潮流。

在北美消费者眼中,“it girl”的意象是“纽约上东区的富家女”,代表着时尚、优雅和高端;而“热爱瑜伽的加州女孩”所指向的“super girl”形象,更像是在描述自己的妈妈辈,缺乏时尚感和新鲜感。这种形象上的差异,使得lululemon在高端用户市场的吸引力下降,进而导致其高端客户复购率下滑了9%。

一位lululemon的老顾客也表达了自己的不满:“lululemon的新品只是在颜色上换花样,经典款之外的创新太少。”她还指出,“它靠瑜伽服起家,如今产品线越来越多,有点像杂货店了。”

靠男装和中国市场翻身?

为寻找新增长点,lululemon大力押注男装。早在2018年,lululemon新任CEO就立下“未来5年,男性业务收入要翻倍”的目标,随后展开了一系列布局。

2023年,它就在上海虹桥天地推出了国内首个男装快闪空间;2024年,又在北京颐堤港开设了中国首家男装独立门店。

2024年2月,品牌官宣F1车手刘易斯·汉密尔顿出任品牌大使,试图借此吸引更多男性消费者。

从数据上看,lululemon在男装业务上取得了一定成绩。2024年,其男装产品收入达25.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增速高于女装产品的9%,占总收入比例也提升至24%。

然而,男装业务背后却隐藏着三大挑战。

首先是品牌认知固化。从实际效果来看,男性顾客对lululemon并不买账。询问身边朋友后发现,多数人觉得男人穿lululemon“太娘了”,这种品牌认知固化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在男装市场的发展。

其次是专业度不足:在跑步、训练等专业运动领域,lululemon难以与耐克、阿迪达斯等老牌运动品牌抗衡。

Nike早在2016年专利数量便突破5000个,其air气垫技术具有较高的认知度。而截至2023年,lululemon品牌专利数约为500个,其明星面料Nulu更注重舒适感而非运动表现。

在垂直运动领域,lululemon同样面临挑战。比如在滑雪领域,它难以与迪桑特比专业性;在徒步场景下,又难以与北面等品牌比认知度。更不要说,还有Vuori、Ten Thousand等主打男士运动的品牌,它们在男性群体中更垂直、更具竞争优势。

今年3月10日,初审裁定lululemon品牌部分鞋类产品侵犯了Nike在鞋类结构创新方面的专利,对lululemon而言,运动科技的专业化道路更是压力重重。

最后是性价比劣势,男性消费者对运动服饰的价格敏感度更高,而lululemon的定价相对较高,例如一条男裤定价100美元,这样的价格难以打动主流市场。相较于女性,男性在消费时更加理智,lululemon为女性营造的中产、健康生活方式的想象,对男性并不适用。

lululemon2024全年财报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就是中国市场年销售额增长41%。但中国能否成为它的破局点,一切还要观察,但要渗透下沉市场并非容易。

截至目前,lululemon在中国大陆的门店数已达到151家,其中一线城市里上海26家、北京25家、深圳14家,二线城市南到三亚、北到兰州也都有开店。一线城市布局接近饱和,下沉市场虽计划新增30家门店,但三线消费者对高价的接受度有限。

同时,本土竞争也在不断激化。安踏旗下MAIA、李宁等推出性价比更高的瑜伽产品;蕉下、内外等品牌分食细分市场,lululemon的“平替”危机加剧。

此外,关税问题更让lululemon雪上加霜。4月初,特朗普掀起全球关税战,越南关税达46%、柬埔寨49%、斯里兰卡44%、印度尼西亚32%、孟加拉37%,这五个国家贡献了公司87%的产能,高关税势必会提高产品成本。

总结

lululemon的困境,本质上是品牌定位泛大众化的代价。它既想守住高溢价的“瑜伽爱马仕”形象,又想通过大众化扩张换取增长。然而,当核心用户开始流失,男装市场难以突破,供应链成本飙升,资本市场自然用脚投票。

未来的lululemon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回归高端,收缩产品线,强化瑜伽专业社群,重塑品牌溢价,但这条路看起来会让公司受限在一个品类里,很难做得更大;二是彻底大众化,牺牲利润率,以规模换增长,与耐克、阿迪正面竞争。

如果想成为更加大众的轻奢品牌,那第二条路是唯一的路,一段时间陷入低谷也很正常,就看lululemon能否坚持,并从某一个新品类或者细分品类里突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首席商业评论”,作者:宁缺

本文经授权发布,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蓝鲨消费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