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文章来源:混沌大学 作者:阳萌
安克创新是一家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公司,超过95% 的销售额发生在海外。从2011 年到2020 年,安克创新从0 开始,在全球市场上打造了一个属于中国的领先品牌。2017-2019 年,其连续3 年入选“中国出海品牌50 强”Top10 。
今天,安克创新创始人兼CEO 阳萌就来跟大家来分享,安克创新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是如何生长出来的,希望大家能够了解:
首先,现在这个时代,是不是一个出海的时代?安克为什么要出海?
其次,作为消费电子领域出海的先行者,安克探索出了怎样的出海路径?
最后,消费电子品牌如何不断打破边界,在多个品类实现持续增长?
授课老师|安克创新创始人兼CEO 阳萌
回顾历史,中国品牌的出海经历了三个阶段:
1.0阶段广交会
从改革开放的1980年开始算起,大家最熟悉的广交会已经开了40多年了,每年全世界都有几万、十几万人涌过来,看看各种产品,然后建立联系,下订单。
2.0阶段电商平台
随着到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交会被搬到了网上。阿里巴巴最早介绍自己的时候,就说我们是网上的广交会,一年365天天天召开的广交会,在阿里巴巴的网站上,全世界的买家能够与中国的卖家一起,实时讨论产品。
前两个阶段的共同特点在于中国品牌以toB销售为主,产品给到欧美国家的经销商,不接触C端用户。这样一来,用户对于产品的反馈,也要通过经销商的传递。
3.0阶段社群营销
最近10年,真正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在全球兴起,给来自中国的厂家一个直接面对海外消费者的机会,这个重大的历史机遇也催生了很多中国的淘品牌,比如韩都衣舍、御泥坊等。
电商崛起的浪潮之外,我们还看到两个机会。
一是工程师红利,当时中国就拥有全世界最好、最受训练、最有效率的一群工程师,工程师的聚拢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
二是品类更迭,一些品类的技术更迭和市场发展比较慢,所以做出品牌没有那么容易,比如桌椅、床垫。相反,一些处于快速迭代期的新兴品类,几乎每一天都在拔地而起。在从0开始的新领域里去塑造一个品牌,肯定要比在一个已经是红海的领域里更加容易。
电商崛起给了我们直接触达消费者的机会,工程师红利给了我们塑造领先产品的能力,品类更迭给了我们崭新品类拔地而起的时机。三股浪潮叠加的交集点,就是我们创业的发力点。
选好了战场,问题又来了,究竟该如何定位?是赚网上华强北的快钱,还是做高品质的中国品牌?
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当时从海外回来第一次参加行业聚会,晚上有一个大佬专场,当年深圳外贸电商领域里特别厉害的大佬们在一张桌上吃饭,我听他们讨论生意经,有一个话题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就是“如何在网上用1美元包邮向全球卖鼠标,而且还不亏本?”
最后,这个话题不可避免地就引向了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控制成本,虽然这个产品最后只能用三个月,但也没有关系,1美元买的东西谁会介意。
但是,我发自内心地希望把一些可持久的、漂亮的东西展示在世界面前,而不是一些1 美元买的、三个月之后就坏了的东西。
我们希望走一条不太一样的道路,因为我们坚定地相信可以创造长期而持久的价值,我们的使命是打造高质量的中国品牌,弘扬中国制造之美,这也注定我们走出一条跟行业内其他跨境电商公司完全不同的道路。
经过认真梳理和反复研讨,我们把成功的要件最后梳理出五条,可以说是九阳神功的武功秘籍。
持续创新的产品能力
首先讲产品,我们产品能力的成长路径,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基于VOC精选产品和微创新(2011-2014)
从创立之初,我们就把在销售过程中得到的大量客户反馈抓取回来,放到一个表格里,这些反馈比如“我喜欢它的包装”,“我喜欢它的续航”,“我不太喜欢它的颜色”等,对所有的用户反馈分门别类打标签,看哪些反馈比较集中,然后集中解决。
到今天,用户反馈已经不再是一个Excel表格,而是一套很强大的系统,它会抓取、翻译、自动打标,提供很多数据。总而言之,我们从中抓出客户关心的关键问题,再把这个关键问题转化成品质标准,也就是行业里说的CTQ,叫critical to quality(从批评到质量)。
比如消费者反馈说,“这个数据线用一段时间就坏了”,这是问题。工程师把这个问题转化成为标准,比如,在这根线下面挂10 公斤重物的情况下,来回做120 度的摇摆,1 万次依然不坏。定义出上述标准之后,工程师接下来就会改良并产出新产品。
2、基于用户洞察创造新产品(2015-2018)
不断基于用户洞察改良产品之后,自然而然延伸到下一个阶段,就是能不能创造一些新产品。这其中,除了线上用户反馈,还采用焦点小组调研和专家用户访谈的方式来收集用户信息。
比如,我们针对欧美养宠物家庭的创新品类——宠物版扫地机器人,就是在焦点小组中聊天产生的。所谓焦点小组调研,是请专业的调研公司,在美国市场聚拢10-20 个使用你产品的用户。当时,几个宠物家庭在测评吸尘器的时候提到,如果能把我的宠物毛发吸得更干净一点、机器声音再小一点、不吓到我们家的猫猫狗狗就好了。这些信息被收集回来之后,我们的工程师就研发出了宠物版扫地机器人,价格更高、销量更好。
真正开始创新,就需要接近你的消费者,主动倾听他们的声音。
为了把消费者反馈体系化,我们认真地积累了超过1万名专家用户,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前批评过我们的产品。批评是巨大的财富,把这群批评你的人聚拢在一起,你就会获得一个试金石。当你的新产品被递送给这群人,他们会认真测试并给出意见,其中很多是你在实验室里关起门来想不到的东西。
针对每一个品类,能够选出感兴趣的专家用户,是持续成长、做好产品的基石。
3、基于经验总结做好产品布局(2019-)
到第三个阶段,就不能止步于单品,而是要定义出自己的产品组合。
举个例子,一棵树上最有价值的是果子,但是,如果没有树干传输养分,果子是不能成活的。
我们做产品组合也是一样,线上运营要想清楚,我的果子是什么?也就是那些看起来最诱人,能够产生最好利润和收益的产品是什么?而我的树干是什么?也就是在产品组合中,能够帮我引流的产品是什么?
当你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你的产品组合,就会意识到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应该长得一模一样。
也就是说,左边的数据线引入了流量,右边的数据线帮助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不能仅靠这一个产品打天下,要有产品组合的思维和意识。
我们花了这么多的功夫,认真去把产品做好,因为我们相信,产品是所有的0前面的1,是产品公司的信仰和执念。
链接人心的品牌能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下面讲到品牌。
1、通过获取公域流量扩“人声”(2011-2014)
获取公域流量,就是去城里最繁华的地方围追堵截消费者,给他介绍你的产品。这个阶段要理解消费者和平台的规则,最有效率地触达目标群体。
我在谷歌做了4年的搜索算法,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好的搜索算法,一定会把流量分配给能够取悦客户的内容。就像开一家商场,一定会把铺面租给能让客户满意的商家,因为骗钱的商家会赶走你的客户。
算法可以判断用户是否喜欢这个内容,譬如说你搜索一个词,点开排名第一的链接,但很快发现内容与搜索没有关系,那么你很快就会退回主页面,点击别的链接;而如果你不再退回,说明找到了适合的内容。
任何一个好的搜索排名算法、社区运营算法,一定会把流量分配给消费者满意的内容。所以,破解算法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到消费者最好的体验,这里的体验除了产品,还包括服务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
获取公域流量一定不要干杀鸡取卵的事情,而是要以最好的用户体验,吸引最大规模的流量。
2、通过打造私域流量圈“人气”(2015-2018)
第二个阶段,品牌已经出城,也聚起了自己的粉丝群,我们就开始采用电子邮件营销,通过电子邮件和短信直接触达消费者,这并不容易,如果连着一周每天给用户发打折和促销信息,可能用户很快就走掉了,只有通过好内容加有组织有计划的运营才能加强用户粘性。
到今天,我们有超过500万在各种渠道沉淀的私域用户,新产品能够在不打扰所有人的情况下,精准地找到这些用户,这背后还有IT系统的支持,在遵守各个国家隐私规定的前提下,对消费者用户画像做更精准的界定。
私域流量不仅会创造自己的销售额,还能撬动公域流量,获得平台的流量青睐,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通过整合品牌营销夺“人心”(2019- )
第三个阶段,拉动你的产品真正上一个品牌的台阶,这个时候就不仅是卖货,而是夺人心智,让消费者从心底里对品牌产生印象。这需要精准的定位以及完整的打法。
比如,这是第一个动圈和动铁的真无线耳机,怎么才能把这样的观点传递给消费者?我们采用的宣传方法是,10位格莱美大师联袂推荐的真无线耳机,并且操办了一场全球范围的大型发布会。
全面调动私域和公域流量,才能帮助你的产品站上高位,让你的品牌拥有链接人心的能力。
总结而言,我们认为,品牌是一种势能,能支持溢价、能拉动新品的就是好品牌。所以,我们内部的评价机制也很简单,品牌经理做得好不好,不是看你卖了多少货,而是看你支撑了多高的溢价,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拉动了新产品的增长。
全球销售的渠道能力
产品、品牌这两个轮子滚起来之后,回到渠道,和大家分享我们亚马逊运营的一些心得。
1、通过系统化的线上运营切入市场(2011-2014)
其实“运营”这个词听起来很简单,备备货、调调价格、用户有问题写写答复,但回到工程师的思维,运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我们抽象出几十个运营需要关注的指标,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它们是相生相克的。
比如,出海运输有空运和海运两种方式可选。空运是7 天,海运要50 多天,但是空运的价格是海运的7 到8 倍。换句话说,如果都空运的话,可能一半以上的利润就被运输费用吃掉了。所以有一个指标叫海运比,就是所有发货比例中海运的占比,你肯定觉得这个指标越高越好。但其实,海运比高会带来种种问题,譬如资金占用,突然发现账上好像没钱了;其次,产品如果出一点问题需要改,运回中国还要交20-30% 的关税。
所以,不能一味追求高海运比,而是要把周转率、周转金额等因素综合考虑进去。
所谓线上运营,是一个不断抽取核心指标,并且在多个关键指标之间建立因果关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赋能你的团队,让他们有全面通盘考虑的能力,还要依赖强大的线上系统,做信息的收集和支撑。
2、通过因地制宜的线下拓展覆盖消费群体(2015-2018)
光有线上是做不起来品牌的,一流品牌一定要做到线上线下的覆盖。
我们从2015 年开始,持续地在各个国家拓展线下的渠道。每个国家的线下渠道都不一样,这就需要因地制宜,比如,在美国,通过沃尔玛、百思买大卖场中有专业经验的采购经理去沟通;在巴西,则是通过本国的分销商销售,他们没有专业品类的销售经验,需要不断磨合。
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做线下覆盖,每个国家怎么打?先打哪些国家?其实是没有定数的,到最后一定是摸着石头过河。到今年,我们线下销售额已经超过总收入的三分之一,长期而言,希望线上线下能做到各占一半。
3、通过国家代表实现全渠道本地化运营(2019- )
通过本地化团队,整合线上线下的运营,实现当地运营效率的最大化,比如当年在日本的拓展。
日本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的社会,不是本国人开不出本地银行账号,在运营的前六个月,我们在日本没有一分钱的回款,所有问题都依赖本地化的团队一一解决。
坐在中国,不可能把事情做细,最后一定要落实到本地化的能力。国家代表可以深入了解各种情况,打通各种资源,帮助你的产品深入落地。
很多人提起安克都会认为我们是一家跨境电商公司,但我们非常努力想摘掉这个标签。跨境电商是我们的起点,现在是我们重要的渠道之一。渠道因产品而生,也在与产品的相互拉动中共同成长。
全价值链的数智化能力
产品、品牌、渠道,大家都比较熟悉。第四部分,有一点我们自己的特色。
其实,在第一个产品卖出去以前,我们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写了一个系统,来管理销售的过程。到今天,我们依然保留这样的传统,公司IT团队超过100人,积累了上百万行各种各样的代码。
IT系统开发,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自研ERP系统打通核心业务链条(2011-2016)
最早的时候,我们十来个人,自己写了一些关键的模块,就把业务流程跑起来了。我们内部有个比方,就是盖了一栋两层小楼,然后大家就开开心心搬进去做生意了。
随着业务的发展,从100单变成500单、1000单、5000单,业务的复杂度不断增加,我们就把这栋两层小楼不断维修,加几层、加阳台、加楼梯,支撑公司的业务。
到了2016年,我们开玩笑说,最初的两栋小楼已经变成了八层危房,但的确是我们最初核心业务的支撑。
2、整合内外部系统实现全业务覆盖(2017-2019)
2017 年,一位非常勇敢的IT 负责同事入职,干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把这栋八层危房逐层拆除,改建一个大的园区。
把以前的系统功能逐渐外剥,在规划的园区中,产品、物流、财务都分别是自己的一栋楼。这里有些是我们自己盖的,有些请了外援。譬如ERP系统,这是一个全世界的公司都需要的系统,而且需要符合各个国家的法务和财务规定,如果自己开发会特别困难,我们就选用Oracle这家成熟的软件公司。
把外部和内部开发的关键软件结合起来,并通过数据管道完成链接和打通,我们就有了一个能够面向未来5-10年、支撑公司百亿甚至千亿级业务的IT系统。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危房里还住着人,做着业务,一边要拆了它,一边还要盖个新园区,我们前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完成。
3、打造数据驾驶舱赋能业务创新(2020- )
往下一步,就不再是一栋一栋单独的楼,而是把这些楼里各种各样的能力集成起来,直接摆到我们面前。以前做业务,我需要去产品楼里搞产品、物流楼里搞物流,现在,我只需要坐在驾驶舱前,就可以掌握集成的业务全景,并且受到系统的智能提示,面对各种各样的变化,做出最好的微观决定。
下一阶段,我们要打造数据驾驶舱,实现整体的业务创新赋能。
我们是一家非常相信系统的公司,会把各种各样的商业原则系统化,也会在IT系统投入非常多的资源。我们相信,数据和智能会真正赋能你的团队,实现价值创造。
灵活高效的支撑能力
在产品、品牌、渠道和系统之外,所有的部门还需要强大的赋能和支撑。
1、财务/税务/法务能力支持快速落地
当你要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运营的时候,光是税务的合规,就可以让一个相当大的团队每天加班;法务也是一样,突然遇到一起专利官司,或是337反倾销调查,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2、供应链协同能力保障运转效率
我们最初是和中小规模的供应商合作,走到今天,有20多家核心供应商支撑我们一年几十亿美元的采购,可以说,供应商和我们一起成长、互相扶持,支撑公司未来更大的业务运转。
3、人事/薪酬/行政能力保障人力资源
在不同的国家雇佣员工并合法地发工资,是不太容易的,是需要一点点去积累的能力。
这一部分分享的内容更多是关于中台,中台往往是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板。在运营的过程中,要持续补足支撑的能力,不能等到漏水才去补板。
通过组织创新寻求2N曲线增长
接下来,我们想谈的问题是,企业成功了,然后呢?
2017年,我们认真地思考了一下自己所处的消费电子品类。
放在坐标轴里看,横轴是生的速度,也就是在多快的时间里成长起来,纵轴是死的速度,也就是在多快的时间里从绚烂到死掉。消费电子就属于速生速死的品类。
怎么理解速生速死?大家可能对于MP3还有印象,你还记得上一次购买MP3是什么时候吗?随身听呢?像MP3、随身听这类红极一时的电子产品,它们很快地被发明,走向全世界,也很快地被下一个产品取代,从我们的生命中消失。
我们现在所做的品类跟MP3 、随身听没有差别,都只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因为一项技术而诞生出来的一种消费电子产品。打个比方,在消费电子品类做公司,就像在熔岩浆地上盖房子。你好不容易在这片岩浆地上盖起一栋大楼,岩浆冒上来,你的地就没了,房子盖成什么样也就无所谓了。
再看几家成功的兄弟公司,Go-Pro是全球第一的运动相机,Arlo是全球第一的安防摄像头,iRobot是全球第一的扫地机器人,Plantronics是全球第一的通信型耳机。这四家公司都经历了上市时投资者的热情和激动,以及之后调头向下,甚至一落千丈,直至趴到地上的过程。
问题就是,这些公司为什么不能够持续地成功?为什么这些上市时市值很高的公司没法保持团队的持续创新?
我们总结了消费电子行业的价值创造公式,每个公司今年的价值,等于去年的价值打折之后,加上今年新创造的价值。听上去很简单,关键在于打折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行业价值创造的折损率是不一样的。茅台放一年假,价格可能还会涨,但消费电子公司放一年假,可能公司就死了。所以,消费电子行业的高折损率,意味着只要它停止创新,公司价值就会迅速萎缩。
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驱动持续的创新?
先要找到创新的地方。我们把消费电子的众多品类,比作海洋里的不同区域,区域有多深,品类就有多大。
反过来说,海洋绝大多数面积由浅海组成,是几百上千个很小的品类,譬如说,移动电源、扫地机器人、USB 连接器……
当我们要创新的时候,是选择海沟还是浅海?
我们的战略选择是海底,就是在很多细分品类持续获得成功。
具体怎样做呢?
1、方法流程化:通过流程型组织保证交付质量
举个例子,金字塔的里每个小圆圈都代表一个人,纵轴标示这个人决策质量和商业能力的高低,如果让这些人一人一票民主选择,最后的决策水平就在虚线的平均数位置。而流程化之后,每个人按照角色和分工重新定义,整体的决策水平可以拉高到组织的前1/3,发挥出更高的组织效能。
流程分为不同的层次。
运营流程最接近客户,为客户直接创造价值,涉及产品怎么开发、市场销售怎么做、客户问题怎么解决?
使能流程就是譬如说怎样做库存?怎样管理供应链?怎样管理风险和合规?让上面这些价值创造流程跑起来。
最底下的支撑流程为上面两层提供基础资源,譬如人力资源、IT系统、财务管理。当把流程一层一层逐步建立起来,就形成了组织的心智和信念,用这一套共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又不完全拘泥其中。
有一个笑话是死掉的500 强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流程特别完善,岗位说明书很特别清楚。所以,既要通过流程固化和提升能力,又要防止流程扎死创新。
2、能力平台化:沉淀核心能力,快速复制成功经验
譬如说,怎么去洞察消费者,这是一个价值创造点,下面又有很多个小的价值创造点,每个价值创造点背后,都是一群训练有素的价值创造者,这些人不是沉在一个业务里面,而是汇聚成一个能力孵化平台。
三支柱模型把人力资源的职能拆成了三个不同的部分:BP业务伙伴面向业务,跟着业务走,帮助业务解决问题;COE专家中心,背后是一支小的专家团队,负责解决疑难杂症,为业务代表赋能;SSC共享服务中心,把一些日常琐碎抽取出来,放到一个专门的团队里去运行。
把每个价值创造点变成一块长人的田地,通过训练和作战的结合、培训和业务的组合,培养出价值创造点上的专业人才。因此,我们职能业务老大的考核指标,首先是培养了多少独当一面的代表,而不是招聘进来多少人。
3、组织开放化:内部人才有成长、外部人才有机会
如上图所示,分别是安克内部和外部人才选用的案例。
左边的同学一毕业就加入了安克,在公司的第三年就开始带领一条超过10亿人民币的产品线,现在已经成长为我们的一个业务团队的负责人,是我们内部培养起来的领军人才。右边这一位,过去有过非常辉煌的的经历,他在 2016年年底加入公司,带领的智能家居的这块业务,在过去几年时间里突飞猛进地成长,到今天已经实现公司接近 1/3的业务规模。 他们被聚集到我们的平台,一起发挥价值。
总而言之,要实现在多个品类持续地赢,需要把公司变成一个培养人才、聚集人才的平台。
在速生速死的消费电子行业要想成为一家持续赢的公司,需要通过组织创新,把方法流程化、能力平台化、组织开放化,通过赋能把公司变成一个适合出海硬件创业者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