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文章来源:泡腾VCer 作者:二三 静仪
要论这几年大火的消费赛道,植物肉准能排进前三。
这个听起来就很黑科技的概念,就像2008年的苹果手机,一出现就刷爆了海外二级市场。
整个2020年,植物肉相关企业都受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追捧。比如国内代表品牌星期零,就在去年一共融资了三轮,总金额过亿元。
那到底什么是植物肉?它和我们吃过的素肉有什么区别?它为什么能在国内外这么火?这到底是不是一个伪概念?它的投资逻辑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在中国这个豆制品大国,植物肉未来的前景会怎样?
为回答这些问题,泡腾VC的几位投资人深入研究了这一赛道。植物肉到底值不值钱,值多少钱,一起来看看!
人造肉、植物肉、素肉,傻傻分不清楚?
要想知道植物肉值多少钱,就得先明确几个概念。
首先,啥是人造肉?
「人造肉」,指那些,并非用养殖动物获取动物蛋白的方式,而是用植物蛋白改性或细胞培养等方式生产出的,质地接近动物肌肉的一类蛋白制品。
按照目前产品生产开发技术的模式,现在的人造肉产品又可以分为植物基(plant-based)人造肉和实验室细胞培养(cell-based)人造肉。
植物基(plant-based)人造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植物肉」,是通过植物性蛋白改性生产的人造肉。这种肉通常以大豆、豌豆等豆类蛋白作为基础,并通过加工、调味环节的手段模拟出传统肉类食品的营养结构、形态和口味体验。
目前植物肉的技术相对成熟,许多品牌都进驻了这一领域,包括已经上市的Beyond Meat和估值20亿美金的Impossible Foods。
那我们中国人常吃的素肉又是啥?
「素肉」其实属于植物基人造肉的范畴。但和素肉相比,植物肉在成分来源、工艺水平和风味上都更高级,植物肉会使用蛋白拉丝技术去模拟真肉的纹理和质地。简单来说,植物肉就是素肉的2.0版本。
还有一类更高级的,就是实验室细胞培养(cell-based)人造肉,也可以称为「培养肉」。这种肉是指从一个现有动物身上摘取细胞样本,再将样本放在专门的培养环境中(如实验室)培育成的人造肉。目前培养肉由于法律法规、技术和成本等问题,尚停留于实验室层面,市场上还未有成熟产品。
因此,在资本市场上讨论的更多是人造肉中的植物肉一类,这也是今天咱们这篇文章的主角。
事实上,植物肉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成功商业化了。但最初只是作为牛肉、猪肉、鸡肉等肉禽制品原料肉的部分替代品,被广泛应用于肉禽制造品中。
但植物肉的真正出名,要归功于Beyond Meat在2019年的成功上市。当植物肉以全素、健康、环保的全新概念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时,广大消费者和资本市场才意识到:现在的植物肉已经不是当初的植物肉了。过去的植物肉只是生产配料,现在的植物肉代表着食物的未来。
植物肉到底长啥样?
在明确了植物肉的概念后,我们又迎来了第二个问题。
植物肉到底长什么样呢?是星巴克最近推出的植物肉卷,还是肯德基指定门店上市的植物肉汉堡?植物肉真的好吃吗?
我们可以简单把植物肉的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阶段。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是植物蛋白供应商;中游是制造植物肉产品的深加工企业;下游则是应用植物肉、与消费者产生直接连接的品牌和门店。
在植物肉的整个产业链中,处于最上游的,是原料供应商,主要以传统大豆蛋白、新兴豌豆蛋白为主流。今年2月,别样肉客与植物原料企业罗盖特签订了豌豆蛋白长期供应协议。在中国,别样肉客与双塔食品达成合作,签订了豌豆蛋白销售合同。此外,雀巢也在2月表示已与加拿大两家小型植物食品配料生产商合作,购买豌豆和菜籽蛋白。
中游企业是指产品深加工企业,负责开发调整植物肉的风味与口感。基于对上游原料的了解,加之对市场上消费者的兴趣取向的掌握,中游企业通过研发调整,可以让植物肉吃起来有足够的“肉味”,甚至可以用味道来引导消费者的深层体验和愉悦感。
下游:品牌,连接沟通消费者,应用推广植物肉产品
植物肉产业链的下游,则是品牌们,负责触达消费者,并推广植物肉产品。品牌们需要洞察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推出市场认可的植物肉产品。
植物肉到底有多火?有哪些玩家?
植物肉赛道在资本市场的爆发,要从2019年Beyond Meat以人造肉概念成功上市并引发股价暴涨开始说起。随后,不论在美国、欧洲还是中国,巨头、创业公司以及投资机构都开始纷纷涌入这条赛道。
据MarketsandMarkets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植物肉」市场规模约为121亿美元,在2025年市场预计可达到279亿美元,复合增长将高达15%。另外,根据杜邦营养与生物科学公司数据显示,亚太地区目前共有4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0%,而其中超过36%的消费者选择低肉或无肉饮食,预计中国和泰国对植物性肉类的需求将在未来5年内增加200%,植物肉销量增速将不断提升,市场上行,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先来看看海外市场投资情况。
近年来海外人造肉行业投融资无比活跃,2020年更是创造了历史新高。赛道聚集了众多资本市场大鳄、明星投资人、食品产业链巨头、头部基金、产业界大佬,甚至还有演艺界名流。
知名的有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麦当劳前任CEO汤普森,甚至连好莱坞明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小李子,都入股了Beyond Meat。最近,可口可乐CFO凯茜·沃勒和Twitter的CFO内德·西格尔也加入了品牌的董事会。
辉煌的不止Beyond Meat,另一家人造肉巨头Impossible Foods从成立至今,也进行了多轮融资,投资人包括比尔·盖茨、李嘉诚、瑞银集团、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等。Impossible Foods在2020年3月获得了5亿美元的F轮融资,累计融资额度保持行业领先,参与此轮融资的其他投资者包括科斯拉风险投资公司(Khosla Ventures)、Horizons Ventures风投公司和淡马锡(Temasek)。
和海外市场相比,中国市场的赛道布局相对较晚,资本早先还都处于观望的状态。但到了2020年,植物肉在资本圈突然变得炙手可热,投融资活动频繁,创业公司、传统素食企业/肉企/豆制品企业、综合业态巨头都纷纷入局。
中国最著名的植物肉创业公司星期零,在成立7个月内获得了三轮融资。联合利华、雀巢、嘉吉等巨头也接连加入,一年数十次投融资,不断推出植物肉系列产品。随着资本的疯狂涌入,植物肉接连破圈,不仅在连锁餐厅、超市,甚至在便利店都能见到植物肉的身影。
中国植物肉品牌「星期零」宣传图
我们为大家简单梳理了海内外市场上植物肉赛道的主要玩家。这些玩家主要是创业公司、传统肉企以及综合业态巨头,中国相对于国外还多了一些传统素食、豆制品企业。
为什么植物肉赛道这么火?
植物肉赛道为什么这么火?为什么消费者宁愿放弃新鲜的肉类,而去选择植物肉?
首先要从环保角度来看,肉类生产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植物肉“上位”将对地球更加友好。传统畜牧业是两大强温室气体(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最大来源,超过了所有汽车、卡车、飞机、火车和船舶的总和,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植物肉的出现可以缓解传统肉制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动物福利问题,大概能减少95%的土地使用、90%的用水和85%的温室气体排放。简而言之,植物肉符合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环保目标。
其次就是健康角度,过度摄入肉类是诸多疾病的诱因,优质蛋白植物肉已经成为健康膳食新选择。研究表明,普通肉类中含有的激素等会导致癌症、心脏病等患病风险大幅增加。在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消费者选择减少肉类摄入,而以植物蛋白为主的植物肉成为改善饮食结构的新选择。另外,植物肉不仅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其脂肪含量、热量还相对较低,更加健康。
那资本为什么也青睐植物肉呢?这里面的投资逻辑又是什么?
从消费端来看,植物肉覆盖的目标人群由小到大分别是素食群体、关注健康的消费者和大众群体。植物肉首先填补了素食主义者在肉类产品上的空缺,满足了素食主义者有更多的素食选择;其次,植物肉作为一种更加健康、友好的消费选择,能覆盖到关注健康、重视生态友好消费群体;最后,随着植物肉深入布局到各类零售、餐饮渠道,大众消费者能够更加便捷地接触、消费植物肉产品,让植物肉逐渐渗透进大众化、日常化的消费场景。
植物肉赛道的未来,道阻且长
话说回来,植物肉会是一个伪需求伪概念吗?
和传统屠宰肉相比,植物肉在生态环境友好、健康这些角度上,的确有着明显优势。但如果想在消费场景中逐渐替代传统肉类产品,会遇到至少两个难题。
第一,价格制约。植物肉的技术成本高、供应链相对不成熟,直接导致其价格高居不下。虽然从长期判断,基于产业规模化效应、技术进步(植物肉实际技术难度并不高),这并不会成为植物肉在消费端的核心制约,但目前确实是品牌会遇到的阻碍。
第二,教育广大消费者。植物肉在大众消费市场的教育问题,是影响植物肉行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首先,植物肉的消费基础主要集中在素食主义者等相对小众群体,大众市场对于植物肉可以说是零概念,需要从头教起,培养消费场景。其次,和传统肉类产品相比,人造肉除了一些基本的标签,比如素食、非转基因,它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明确。作为基本的食品消费品,植物肉需要在肉类产品的消费场景中找到更加差异化的特点,才能脱颖而出。
回归到中国市场,植物肉其实也有很大的消费基础。
无论是各种豆制品的素食肉、预包装食品品牌还是线下餐饮消费场景,都反映了植物肉在中国市场的一席之地。中国有较为广泛的素食主义人群,且部分消费者有一定的素食饮食习惯。而且因为历史饮食习惯等问题,中国消费者对豆制品普遍具有较高接受度,也接受把豆制品素食肉作为一种零食或日常风味食品食用。
虽然中国人有对于豆制品的需求,但这类需求并没有上升到对传统肉类食品消费的替代层面。中国消费需求发展水平和欧美等成熟市场还存在差异,中国目前的肉类消费市场需求发展水平暂时还没有到达可以撑起人造肉变革的拐点。
换言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品牌只能将目光聚焦在一部分小众人群(如素食者、注重健康的高端家庭消费人群),对他们进行品牌塑造和市场拓展,逐步提升植物肉替代传统肉类食品的可能。而对于更广泛的人群来说,植物肉的消费场景塑造,只能说是道阻且厂。